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进贤:文化元素在经济领域跃动

    今年7月,进贤县李渡镇耗资120万元,重新装修完镇里的艺术剧院。从此,该镇百姓进行文化演出又有了崭新的场所。120万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用当地百姓的话来说,这笔钱足够建一栋12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而记者了解到,李渡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目前依旧在一栋比较陈旧的办公楼里办公。“不建办公楼,修剧院”,这足以证明李渡镇文化氛围的浓厚。

    对文化事业发展高度关注,已经在进贤县各级党委、政府中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近几年来巧打“用文化凝聚发展合力”以及“用文化塑造产业品牌”两张牌,该县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文化对经济的贡献力”——

    用文化凝聚发展合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内在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统一全社会群众的思想和意志,促使人们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共同奋斗。近年来,进贤县在挖掘、整理当地的文化元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成果。在历史名人方面,2006年展开了对南方文人山水画之宗——董源的研究。2007年,该县发现并收藏了民国三十五年曹氏族谱,使得曹雪芹祖籍地考证有了突破。此外,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词坛宰相晏殊、明代状元舒芬等历史名人的典故、资料被进一步丰富完整;在历史遗存方面,通过积极申报,进贤县李渡元代酒窖遗址、七里陈氏牌坊获得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民间文化方面,李渡镇“车仂灯”、二塘乡“泼蛇灯”、“长工山歌”、 文港毛笔制作工艺、李渡烧酒酿造技艺丢槽工序先后都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这些以“文港笔、李渡酒、董源画、双晏词”四大品牌为代表的众多文化元素已成为进贤独特的符号和名片,不仅能更好地向外推介展示,而且也让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倍增自豪感和认同感。

    另外,大量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不断激发了该县干部群众的爱县情以及干事创业热情。作为进贤县独有的群众文化品牌——青岚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参加的演员累计达1000多人。同时,该县每年还通过春节文艺晚会、元宵灯谜晚会、大型灯彩展演、谷雨诗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人们建设家乡的热情,让干部群众关系更为融洽,达到亲如一家人,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

    进贤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活跃的文化氛围,凝聚了人心,也带来了人气,引发了进贤能人的回归热潮。正是建设美好家乡的使命感,促使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董事长桂华亮和妻子放下在上海经营多年的厂子,回到家乡李渡接手当时濒临倒闭的江西益康医疗器械厂;也让江西省群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堂群于2001年毅然顶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带着在外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回来接手家乡张公镇的镇办企业——进贤县石油化工容器总厂。而这些能人,现在已成为进贤特色产业的领军人物。带着技术和资金以及先进管理经验回到家乡的他们,不仅带来新的致富项目、特色产业,也进一步加快了当地“七个一”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年来该县“七个一”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增速超过30%。2007年,进贤县七大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11.93亿元,利税2.2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50%强。

    用文化塑造产业品牌

    现如今,品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内涵的深化。文化因素甚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进贤县以文港毛笔为代表的文化用品产业在全国同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态势下,依旧保持着绝大的市场份额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因为他们在笔文化上大做了文章。文港镇一方面重视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保护,对清末四大名笔中文港周虎臣、邹紫光的故居以及民间毛笔村周坊进行修缮保护,对以周鹏程为代表的毛笔传承人进行大力扶持,积极申报“华夏笔都”的地域品牌。另一方面,按照“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的思想,举办笔文化相关活动,提高知名度,汇聚人气。如2003年,举办了中国(江西·文港)首届笔文化艺术节,开乡镇举办全国会展先例;2006年在北京举办了“走进笔都”全国知名书画家南昌·文港笔会;2007年举办了鲁迅与书法艺术研讨会和第五届民间读书年会。

    2004年8月,文港镇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接过了“华夏笔都”的金字招牌。这块全国独有的地域品牌,加上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的连续举办,真正唱响了文港笔文化品牌,也实实在在的推动了文化用品特色产业的发展。

    如今,文港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笔、毛笔集散地,现有制笔相关企业3000多家,文化用品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人。2007年文港镇制笔行业总产值达17.8亿元,其中出口总值3.5亿元,年产销各类笔70亿支。

    而进贤县另一大产业“一只蟹”的成功打造,也同样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产物。自2002年举办首届鄱阳湖螃蟹节后,螃蟹节已经成为该县一年一度的盛事。螃蟹节的举办,引起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军山湖清水大闸蟹的知名度与日俱增。(范志刚)来源: 南昌新闻网—南昌日报


200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