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义乌众多制笔企业来说,从去年开始的外贸趋缓、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无异于一场“寒流”,这场“寒流”至今还让人备感冰凉。
据义乌市制笔行业协会统计,目前义乌市共有制笔企业近500家,在国际商贸城二期H区笔类产品销售公司和经营户达1200余家,市场共有商位1600多个,行业各类从业人员累计3万多人。
多年来,由于义乌原材料自给能力强,供应渠道畅通,市场贸易繁荣,外贸出口量大,制笔行业连续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但与此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档次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成了义乌制笔行业无法回避的“硬伤”。在市场压力面前,义乌不少笔类企业开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一些小企业干脆停产转向以销售为主。
在义乌众多笔类生产企业业主中,王中生似乎并没有太多烦恼。王中生1995年在义乌市荷叶塘工业园区创办了义乌市中丞制笔有限公司。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义乌制笔行业的佼佼者。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王中生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务实。“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以产品质量说话。”王中生说自己从来不在乎各种评选和头衔,客户认可自己产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拿几支笔去用用看”。正是靠着这种看似原始朴素的营销方法,王中生将产品打入了准入条件颇为苛刻的日本市场。“拿得下日本市场,其他市场就不在话下了。”他说。
众所周知,制笔行业的利润并不是很高。面对着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王中生同样感受到压力。但基于对自己产品的自信,从去年开始,王中生致函日本、欧美的客户,斗胆提出每支笔芯涨价两分钱。“对方很爽快地接受了提价要求,原因是采购我们的笔芯他们仍有钱赚。”王中生说,产品提价后,不仅化解了原材料上涨等压力,利润也比以前有所提高。最近,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公司在运营方面也比以前更加轻松。(节选)来源:金华新闻网
2008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