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化解中国文字危机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在这么好的形势下,文化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文化最基本的问题——中国文字的危机凸显出来了。

    第一,我们的青少年不能认字了,我到邮局去寄信,稍微带了一点点连笔,行话叫有一点行书味,他们就读不出来,不认识。第二,有些青年人、甚至大学生写字不知道笔画顺序,于是字就随便写,任意“组装”。第三,不懂字的意义,或者说只懂得最常用的意义,但稍微深一点的含义,就不知道了。第四,不懂声调,文字的声调很重要,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不同音调很可能意味另一种意思。下面的错误太常见了:如把因为(卫)读作因为(维),勉强(抢)读勉强(墙),创(窗)伤读作创作的“创”伤,燕(烟)京读燕子的“燕”京等。而多音字的错读就更普遍了,比如某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就将“一叶扁(偏)舟”读作一叶扁豆的“扁”舟。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更需文化底蕴的,如“将进酒”应读“将(枪)进酒”,“阿房宫”应读“阿(婀)房(旁)宫”等就不敢苛求了。我们要纠正的不仅是读音,还有文化。第五,外来语的滥用对中国文字威胁巨大。第六,网络语言对文字的污染。第七,国外的一些企业编出来的词库,不但不规范,有的还错误严重。如竟将“陈”字与“程”字编成一个读音。

    中国文字从雕刻在甲骨上,浇铸在钟鼎上,到写到竹简上,直至今天都是能读出来的,而且都在使用的。尤其毛笔和纸的发明,使中国文字发展到高峰,提升为“书法”,成为特殊的审美对象,至今都是“活”的,并且一直在丰富、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达,两次“换笔”,钢笔代替毛笔,电脑代替书写,把孕育书法的土壤铲除了。现在京剧走进课堂,其实,从前小学就有“习字”课,恢复习字课应该比京剧进课堂更迫切。但即便是恢复,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根本的是,我们不可能回到全民拿毛笔写字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废弃电脑,而且相反今后还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解决电脑真正代笔,电脑完成“书写”问题,最终达到电脑同时完成“打、查、识、写”的要求。

    现在,中国文字的输入方式和字库五花八门,数量繁多。谁都宣称自己的优秀,自己的字库最全、最多,但可惜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问题迫在眉睫。语言文字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它是约定俗成的。缺乏统一的国家规范,商家尤其是海外商家随意乱搞,以错当正,越来越多的错误字库泛滥,中国文字衰亡将在所难免。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传承和发展,匹夫有责。基于电脑换笔,产生上述危机,国家应尽快将研究开发系统规范的国家汉字学习平台及通用汉字资源库列入国家重点课题,成功之后尽早列入小学教材并大力推广,以挽救目前的危机。如《汉字信息编码部件规范表》中已把2万多个汉字拆成了560个部件,如“李”分成“木”“子”,这已是末级部件,不能再分了。又如偏旁,三点水也不能再分了,不能再将它分成两点和一挑。有的商家推出的软件乱拆乱分,把中国文化在文字蕴含的信息都丢掉了。汉字是讲音、形、义的,如“集”字,是树(木)上很多鸟(隹),百鸟归巢,就是“集”。如果乱分部件,这些古代信息就没有了。另外,电脑书写应和用笔一样,必须易学、易使用,拿起就“写”,老幼妇孺一学就会。具备了上述条件,电脑才能真正替换笔,电脑才能真正在“书写”,中国文字从而真正活着“流传”下来。来源: www.ccdy.cn 作者:陈醉


2008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