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曹如章 “制笔大师”传工艺

  五十四年来,他兢兢业业钻研制笔工艺,广收学徒带领全村人致富,80高龄仍坚守制笔事业,用心血和汗水传承民间传统工艺——

  曹如章,临泉人,安徽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自创文德堂笔庄,带动当地制笔业蓬勃发展,所制毛笔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起制笔秘诀,曹如章有一句口头禅:“笔如其人,笔有四德:尖圆齐健全;人有四德:道美艺技兼。”在他看来,人要有良心有道德,才能做出刚柔相济的好笔,其笔庄之所以名“文德堂”,便意在“制笔要刚健不屈,才能泼洒自如”。

  曹如章用行动践行着“诺言”。多年来,文德堂制笔,在选料上一直采用优质羊毛,保证笔头弹性和柔韧度;制作上始终坚持手工制笔,127道工序层层把关,处处挑剔。一斤上好羊毛价值数百元,却只能做出20来支笔。除去手工费,所得利润微薄。曹老却依然坚持:“我从14岁起拜师学艺,制笔多年,不图名利,只图能把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指导徒弟时,他更是会把“告诫”整天挂在嘴边:“制笔和做人一样,只有心境平和、无欲无求,才能耐住这127道工序的繁杂,做出好笔。”

  在曹如章看来,师古但不能拘泥于古,只有敢于创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技术要不断开拓创新,做艺术家,还要做发明家!”为此,他把“精益求精”四个大字挂在了文德堂笔庄的最显眼处。一次,一位画家朋友闲聊时说:“最让书画家头疼的就是工具携带不方便,笔带多了吃力,少了又不行,如果有一种可大可小、软硬适中的多功能毛笔就好了。”这句无心的话却让曹如章苦思冥想、彻夜难眠。第二天,一个大胆构想在他脑中产生了:能不能设计一种特殊的笔,七支小笔围绕一支大笔,大、中、小8种笔,可拆可卸,各司其职,小到可写蝇头小楷,大到可书丈平方之字?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八柱擎天”笔终于问世,受到广大书画家的欢迎,被称为“笔中之王”。

  字体不同,对笔的要求也不同,楷书草书求笔锋刚劲挺拔,重弹性;隶书、行书则求笔锋刚柔相济,重流畅。其中的关键,便在于制笔时毛质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曹如章以大胆采用各种新材料而闻名。除了山羊毫、石獾毫等外,他制作的貂笔更是开貂毛制笔工艺之先河,被国家专利局命名为“中华第一貂笔”。

  如今,80高龄的曹如章最惦记的事儿,就是收徒传艺,使制笔工艺得到传承发展。除了接纳大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外,他还会主动联系当地家境贫寒者,将其收入文德堂。传统“手艺人”最看重血缘传承关系,但他却拒绝了儿女们继承丰厚家产的要求:“毛笔制作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它属于国家、属于民族,而不是某人私有,只有交给国家才能得到最有效保护,才能世代传承。”(王慧慧、刘榴)

  【人物感言】

  把一生献给毛笔制作与研究,我无怨无悔!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08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