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国际文具礼品博览会”近日在宁波落下帷幕。《市场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由于外商需求不振、参展厂商报价提升等多种因素,使得会期3天的文博会成交额并不理想。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作为“中国文具之都”,宁波的文具业目前陷入了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的困境,部分中小型外贸工厂甚至停产,行业洗牌迫在眉睫。
展商少需求不振
李友焕是宁波多纳文具制造公司的总经理,跟国内外文具客商打交道已有20多年了。今年以来,李友焕一直在“叫苦”。文博会期间,李友焕把东南亚的老朋友都请了过来看样下单,但成交效果却不明显。
“我们这里的产品报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客商对此都还在观望,总希望别涨价,即使涨也要少涨一些,所以这次文博会收获不会很大。”李友焕实话实说。
跟李友焕有着同样遭遇的文具商并不少。展会第二天,记者在文博会现场遇到了成路集团的一位业务员。由于没有客人,她正在修指甲。她告诉记者,这两天客人不多,来了也就是交换一下名片,问问价格就走了,没有深入的交流,感觉这次展会真正来采购的人不多,需求很淡。
中国最大的纸品文具制造商浙江广博集团在本次展会上采用特装,并展出了最新的产品。但该公司在现场的几位业务员告诉记者,展会客商不多,需求不振,他们回去后将重新寻访手头的客商资源,要调查了解一下今年的文具出口行情。
宁波文具出口遭遇“倒春寒”
据了解,此次展会主办方邀请到了全球文具第一渠道商、世界500强企业Staples(史泰博)前来参展和采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Staples预计美国市场文具需求疲软的情形将贯穿2008年,因此减少了文具采购计划额度。这次文博会参展,也是希望能尽早与原先的合作供应商商谈确定价格、数量,并希望找到一些价格更便宜的优质供应商。
来自宁波海关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宁波市文具出口遭遇了“倒春寒”。今年1至2月宁波市累计出口文具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2月份出口文具为5598万美元,同比增长为-21.8%。
在本届文博会上,众多参展企业都在喊“日子难过”。除了出口需求不景气之外,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也让文具制造商们“吃不消”。宁海县创意文具有限公司的一位杨先生告诉记者,“成本不断提高,出口价格却上不去,我们的利润都快没了。”
据了解,文具业成本上涨的第一大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猛涨。原油、塑料、金属、木材和原纸的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造成文具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涨,总体涨幅在15%至25%之间。李友焕告诉记者:“我们做金属文具如票夹、订书机等,‘原材料+电镀’的成本由原来的每吨6000元上涨到20000多元,光这一项就使我们的成本提高了20%。”而据了解,纸浆的价格也已经上涨了25%左右,成品纸张的价格涨幅为10%左右,这对印刷、生产纸品文具的企业是一种冲击。
人民币升值对中小企业形成考验
加速升值的人民币汇率也对中小型文具企业形成考验。在展会上,宁波振达文具有限公司的业务代表给记者算了一笔汇率账。他说:“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点,就相当于我公司出口一美元损失利润1角;以汇改前的汇率计算,现在出口一美元产品要比汇改前减少利润1元以上。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
此外,用工成本的上涨也对中小型文具制造企业造成了冲击。
在种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李友焕也觉得文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他告诉记者:“文具的平均出口利润本来就不高,大概在5%左右,生产型企业稍高,也不过是8%。这阵子原材料、用工成本一齐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再加上去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到9%,相当于又减少利润5个点,这样基本上没得赚了。现在我们大部分出口文具商的日子都很艰难,一些大的制造厂、品牌企业稍微好一些。”
据了解,今年宁波市宁海、鄞州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在过年后就没有开工招人,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一些企业正在考虑转产。“这种状况要是持续久了,整个文具行业就要洗牌、整合了。”有关人士这样认为。
面对困境企业开始寻找新出路
宁波作为“中国文具之都”,拥有各类文具企业超过2700家,生产的各类产品达到数千种,2007年文具业产值超过320亿元,其中8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在这种状况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尝两种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对于出口占80%的宁波文具业来说,开拓市场总量达3000亿元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些大型企业的首眩目前,贝发、广博、彬彬、康大等大型企业都已启动内贸战略。
投资海外以降低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劳动用工成本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也是许多企业正在考虑的做法之一。多纳文具总经理李友焕表示,他正准备把工厂搬到越南去,而贝发、广博等领头企业也考虑在东南亚、中东建设生产基地。
专业人士指出,文具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除了开拓市尝转移生产基地之外,搞好产品研发、开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也是企业在现有条件下的一条出路,特别是笔类文具、纸品文具和办公文具,外观设计上的创新可行性强。而这并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一些中小企业也能通过委托工业设计公司开展研发创新。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2008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