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永远廉价下去,如果企业的发展不能给国民带来看得见的福利,那么,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日前,由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及上海美国商会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一直以来作为纯粹低成本及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小。尽管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但是83%的制造商还是选择继续在中国运营。78%的受访公司表明,中国庞大的市场是他们欲维持现状的原因,而39%的公司由于考虑到运营转移所带来的供应链重组成本,而决意继续驻足中国。
对于这个调查,我不想做实质评述。我只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永远廉价下去,如果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给广大国民带来看得见的福利,那么,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对于那部分打算撤出的企业,我宁愿认为这是被“淘汰出局”。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力,比如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等,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有着明显的不足,甚至存在“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能获益但却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如今,中国绝大部分产业都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应该警惕,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技术含量低,固守这种发展模式,必将使中国受制于人。
在短期和静态的条件下,比较优势原则不可抗拒。然而,站在长期和动态的角度,则不能局限于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于国际分工,而应该发展某些目前没有比较优势但对我国经济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以创建新的、动态的比较优势格局。在国际贸易领域,除了比较优势,还有一种定义更丰富的“优势”,叫超比较优势,即指该产业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种超比较优势,不仅源于先天的自然禀赋如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等,更源于后天的科技创新和发明。
超比较优势揭示了当今国际贸易的格局,发达国家之所以处于主导地位,关键在于他们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传统工艺创新的基础上,具有“超比较优势”。
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面对制造成本的上升,该吸引什么产业留下来,又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留在中国?在当下,这无疑是一道十分重要的选择题。首先,无疑,我们应该发展具有“超比较优势”的企业,克服传统的比较优势陷阱。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节约成本,形成“超比较优势”,就必须鼓励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技术和工艺创新,还包括制度和体制创新。一个交易成本、腐败成本太高的社会,注定不能吸引和留住具有“超比较优势”的企业。来源:佛山日报
2008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