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攀升至8.7%。
那么中国的通胀问题可能恶化至何种地步,中国是否存在着经济面对高通胀不堪重负最终只能硬着陆的风险,而决策者能够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我们认为投资者和决策者应该关注的是这些问题,而不应继续将高通胀归因于猪肉或者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或寄希望于2008年下半年的基期效应能够缓解通胀状况。
高通胀、甚至恶性通胀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随着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中国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主要挑战应该是如何防止旺盛的总需求超出总供给能力,而不是所谓的供应过剩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中国以前的高通胀经历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借鉴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高通胀。
通过对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中国高通胀情况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尽管中国经济已经历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但前两次的高通胀环境与当前的通胀状况仍然惊人地相似。我们认为,从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得出的以下经验将为我们研究当前的通胀形势如何发展提供一些重要的借鉴:
1.在每次出现高通胀之前,货币供应增长都有明显的加速。2.在实际存款利率变为负值之实际存款利率变为负值之后不久通胀率便开始显著地加速上升。也就是说,一旦居民的实际存款利率受到通胀的侵蚀,货币流通速度就开始加速上升。3.对信贷、投资、物价等各种行政调控手段始终是政府抑制通胀的一揽子措施的组成部分,但这些行政调控手段却从来没有对通胀起到显著的抑制效果。4.因此,利率和汇率最终无一例外地均出现了大幅调整,但是往往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致使经济无法实现软着陆。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外贸状况已今非昔比。与在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人民币汇率被高估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增加的情形相反,中国如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我们认为允许人民币显著升值才是抑制通胀的有效途径和最理想的政策选择,而且,此时允许人民币升值可以同时实现抑制通胀和纠正外贸失衡这两个政策目标。
毫无疑问,作出这样的政策抉择并非易事,尤其是现在已经错过了很多调整的大好时机而且外贸失衡状况已经恶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如果进一步延迟必要的政策,发生通胀危机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从而最终让整个经济进行更痛苦的调整。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梁红
2008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