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以来,本报推出“解放思想沿海行”系列报道的第一辑《赴浙挂职干部回访记》。受访的诸位湖北干部,赴浙挂职时间虽短,但近距离体验沿海思想观念之革新,因革新而来的新变、新风,无不感慨万千。历练之后,他们或以公布“四大家”手机号码为解放思想第一步,或倡导淡化“官念”,创造支持创业的氛围……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检验,但思想轮廓渐清,“鲶鱼效应”初现,新变、新风的树立便为可期。这正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作用,思想的价值。
“解放思想”这个词组,一为解放,一为思想;解放是看得见的行动,思想是看不见的观念系统;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开空头支票,若要解放,必先得明了什么是思想,弄清思想的特征,而后方有行动的匹配和跟进。我们认为,思想未必总是雷霆万钧、宏大无匹,思想不是什么高山的宝物、深海的神器,一经发现便一扫乾坤、万世太平,思想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眼前身边细节中,都潜藏思想的光泽,它熏陶,它潜移,它默化。如果我们认可这种对思想的理解,那么解放思想就意味着,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谓积铢累寸,集腋成裘,为小善才能成大业。
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二辑《记者沿海行》,正是要带着显微镜去回溯经济成就的思想脉络,不错过细节,不忽视任何一处可能绽放思想火花的小处。沿海行的第一站,中国制笔第一乡、浙江一座名叫分水的小镇,在它身上,我们或许能更深体会到解放思想勿以善小而不为。
分水小镇,无地理优势,无资源优势,甚至也无所谓优惠政策优势,一个仅4万余人的山区小镇,靠着似乎不起眼的圆珠笔生意,全年工业总产值竟高达45亿元。他们的支柱产业制笔业,并不高精尖,并不动辄投资上亿,成千上百个小作坊、中小企业,却做成了一个大产业链。如此成就,人们自然会把目光聚焦在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的无为而治、“可收的税不收,可罚的款不罚,可沾的便利不沾”等做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甚至也难称上是什么大突破、大创举,要之其实正在于小处的克制、小处的谨慎、小处的智慧、小处的观念进步。
三十年前的思想大解放如闪电划破长空,带来了持续三十年的生产力大解放,带来了类似浙江分水这样的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的结果。然而,划破长空的闪电可遇不可求,思想解放的持续动力真正来源于每一个微观层面、每一个细节。眼睛望着天边,也要挪动踩在地上的脚步,哪怕一步。否则调子唱得再高,小善却不为、懒为、不屑为,思想又如何能够解放,观念又如何能够革新呢? 来源 : 长江商报
2008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