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宋代以后的毛笔

    宋代名笔甚多,制笔工匠们一改晋以前制笔的旧规,使毛笔逐渐趋于软熟、虚锋、散毫。诗人林和靖得到宣州笔后,“顷得宛陵葛生如百胜之师,横行纸墨,所向如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宋代除“散卓笔”外,还有紫毫“枣心笔”,因“含墨圆健”受到大书家黄庭坚的赞誉。“枣心笔”在历史上很有名,许多书法名家都有论及。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张遇,以善“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

    北宋后期,因避长期不断的战乱,宣州的许多笔工逃到湖州,使湖州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宣笔之长,突飞猛进,誉扬天下。湖州制笔业,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琏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五大竹箱,埋在“退笔冢”。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包揽了“御用笔”制作,湖笔由此而声誉日隆。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湖州笔工首推冯应科,还有张进中、沈日新等。张进中制笔,常被贡入禁中,颇为帝王赞许;冯应科所制之笔更被时人推崇,与赵孟頫的字、钱舜举之画,并称为“吴兴三绝”。

    明清时期,湖笔和宣笔以开笔庄的销售方式遍布全国各地,在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笔庄。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笔头与副毫因毛色显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颜色变化颇为美观。制笔原料大为丰富,以笔之三性刚(硬毫)、柔(软毫)、中(兼毫)来看,刚者可以用兔毫、狼毫、熊毫等为之;柔者则可用羊毫、鸡绒、胎发等为之;中性则以羊、兔毫混制,或以羊、狼毫配制等等。明清制笔,还非常注重笔杆的质地和装饰,除常用的竹木管外,还有金、银、瓷、象牙等制成笔管,雕刻和镶嵌都异常精美,像宣德时的黑彩漆镶嵌笔管,嘉靖时的剔红毛管等。来源: www.ccdy.cn 


2008年0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