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呵云润柱础 笔彩饮虹霓

 砚是由研磨器发展而来的用以研墨的工具。汉刘熙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释名》)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所谓蒙恬笔、邢夷墨、蔡伦纸,与砚相比皆为小弟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是现今砚的雏形,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鹅卵石石砚,给砚赢得七千年历史的殊荣。砚,可以磨,可以刻,可以铭……较之笔墨纸,砚在文房中承载了文人更多的意志襟怀,故其排名虽列垫底,却是文人珍爱之首选。

 也许已经等待得太久,当一个生机勃发的唐王朝来到时,端、歙、洮河、澄泥四大名砚次第涌现在它的面前,坚丽质润,浮津耀墨,起笔益毫,它让文人的笔墨突然流畅起来,让诗人的诗情愈加澎湃。与此同时,砚也获得了诗人们热烈的赞歌。尤其是端砚,诗人们不吝华藻给予无上荣光─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玉蜍吐水霞光静,彩翰摇风绛锦鲜。」(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

 「砻琢已曾经敏手,研磨终见透坚心。」(齐已《谢人惠端溪砚》)

 「端溪石砚天下奇,紫光夜半吐虹霓。」(张九成《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南唐词家李煜也许特在意文房四宝对灵感的激发,《珍珠船》载:「李后主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此龙尾石砚即为歙砚,石料取自婺源龙尾山(又称砚山)。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对歙砚也特别钟情,其《龙尾砚歌》云─

 「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这是多么令人艳羡的砚,又激发出多么神奇的灵感,吸引他的弟子诗书大家黄庭坚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去寻觅,成就歙砚史上一段佳话。其《砚山行》诗自叙;「走峰奔岳如斗蚁……步步穿云到龙尾。」当他终至目标地捧住极品歙砚时,不竞狂喜而歌─

 「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文人如此酷爱砚,爱得只恨情深辞穷,终于突发奇想,给砚一个妙喻。首先是幽默而乐观的苏轼赋诗说:「我生无田食破砚」,尔后诗人戴复古干脆自白:「以文为业砚为田」。这是既形象贴切又朴素质实的比喻,给砚的质量以提升,赋予砚「天人合一」的美感。此后历代文人,无不对砚田感同心仪。如同农耕社会的土地支撑着农人的生存,砚田也支撑着大多数文人寒冬苦夏的笔耕,无数的章词典籍即从砚田生长繁育出来,越过历史的时空,薪火相传,辉映古今。

 文人与砚结缘,或借砚抒怀寓意,或对砚咏史明志,此中真情实感,莫非砚与以欤?「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读王令的佳联,你可会心一笑,为他诗意的黑白砚池而喜悦;「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消。」诵黄宗羲的警句,你当换位思痛,为他获周密的遗砚而感喟。如此看来,砚不拒诗,有名砚必有好诗,这种风尚从古直传至今。当代见砚必吟诗的风范或举诗人赵朴初,他获赠洮河砚后咏诗豪气如虹─

 「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雪震大千。」

 从宋代始,文人士子将「文人画」的观念引入制砚上,追求砚与诗书画印的结合,这就诞生了文气充沛的「文人砚」。一方名砚,先天具备了金石的兴味,总勾起主人勒铭的愿景。文人砚之铭,融诗书印为一体,是砚中重要元素,迥别于世俗商贾,其寄意清远,刻画传神,如诗如歌,益是赋砚以灵魂。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细品苏轼题唐诗人李商隐青花砚铭,方能感受此中深意。此砚原刻有「玉溪生山房」五字,濡墨历寒不冰,书之生香。流传至东坡,以别开生面的十六字铭记劳苦大众掘采石料成砚的不易。东坡之思,常能体恤百姓,砚得斯铭,彷佛获新生命矣。

 「嫩蕉叶,抽春芽。试作书,开心花。」欣赏清诗画大家金农在蕉叶端砚上的镌铭,你可体味佳砚带给书家的愉悦。金农自称「百二砚田富翁」,一生喜好刻砚,砚得金农镌刻,金石味愈浓,儒雅之风亦从砚面拂来。

 「遗民之泽,亦寄毅魄,任经沧桑,名终不灭。」诗人汪为霖敬慕学者万寿祺誓不降清的节操,在其遗砚上刻此事迹铭怀念兼明志。当代作家史莽收藏此砚后,友情赠予欲当「十学人砚斋」斋主的田家英。一方紫端砚引出一段文人学者文脉传承的故事,真正是名以砚存,砚传斯名。

 「南越归来又蜀川,思乡羁况两凄然。壮心尽逐东流水,老我年华在研田。」殷契学者王襄在著书砚背刻勒的诗铭,鞭策自已将书着修订完善。砚有此铭,若有了活的灵魂;诵读诗铭,彷佛听到了老一辈壮志笔耕的慷慨波涛声。

 古人以墨为阳,纸为阴,砚是调和阴阳的形器。其实朴实厚重的砚,亲和墨,滋养笔,成就纸,功莫大矣。步入计算机时代,砚会离我们愈加遥远吗?「呵云润柱础,笔彩饮虹霓。」(唐李咸用诗)对砚的酷爱崇尚还有人认同吗?无论如何,有中国书画在,即有文房四宝在。砚与石同寿。无论如何,作为文化人,请珍爱一方砚吧,那怕是偶尔濡墨或闲暇赏鉴,你定会嗅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缕缕馨香…… 来源:文汇报


2008年0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