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傅聚精会神地帮同学修笔,十分“珍惜”难得的生意。陈 咏 摄
新华报业网讯 “兜里插一支笔的是小学生,插两支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的是修钢笔的”。不少30岁以上的人都听过这句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城市里修钢笔的摊点不在少数。眼下,钢笔似乎“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修钢笔”这一行当也令人“陌生”起来。昨日,记者在扬州一所高校门前看到了一个久违的“修笔匠”,因为太“罕见”,竟遭到不少市民“围观”!
“不吹牛地说,在扬州和镇江,现在就剩我一个修钢笔的了。”“修笔匠”名叫颜景兵,43岁,扬州宝应人,守着“修笔摊”已整整20年。昨天中午,老颜在扬州教育学院门口支起破旧的自行车,搁上沾满墨水的工具箱,这就是“修笔匠”的全部家当。记者等了好长时间,才看见一个同学来换笔尖,老颜出手很利索,眨眼工夫就搞掂了。换好笔尖,老颜沾上墨水,在手掌心画几下。他说,钢笔不管档次高低,主要靠书写流利,手心对笔尖最敏感,发现“扎手”,就在细砂纸上磨几下,直到笔尖圆润,才可放心地交到学生手里。
“以前扬州城里有好几个修钢笔的,最有名的是甘泉路上的邵老师傅,祖传的手艺,前几年年老歇手了,其他人也陆续不干了;镇江情况也差不多,梦溪园附近有个老师傅,手艺很好,另一个丹阳师傅,生意也不错,现在年纪大了,都不修了。”颜景兵回忆起过去的“同行”,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以前每个县城都有修钢笔的,扬州、镇江这样的城市更多,生意都很火爆。早先修钢笔,一天修几百块钱不稀奇,自己修几年钢笔,硬是在老家盖起了一幢两层楼房。最近几年,电脑逐渐普及,单位都是“无纸化”办公了,谁还用笔呀。而且,大家生活水平高了,也嫌用钢笔“麻烦”,都买更便宜、更方便的一次性水笔,生意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作为本地最后一个“修笔匠”,到底还能撑多久,自己也说不上。
颜师傅介绍,往年生意好,随便在市区什么地方支个摊,都不愁没人来,现在只能“主动”跑到学校门口等生意。尽管扬州和镇江的大学及中、小学都是自己的“地盘”,却常常为揽不到活一筹莫展。扬州各所高校,老颜每月来一次,在扬州教育学院、扬大瘦西湖校区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因为练钢笔字是师范类大学生必修的功课,正儿八经学写字,钢笔肯定比水笔好,同学们常常遇到笔尖坏了、皮管漏了、下水不畅等毛病,换个笔尖,颜师傅一般收2元钱,其它小毛病一律免费。生意太清淡,老颜又备了几十款新钢笔,通过零售挣点饭钱。
“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颜师傅说,当年他走到哪个学校,都会围上密密匝匝一圈学生。除了修笔,他还在钢笔上刻名字、刻12生肖,简直忙不过来。现在,有时候一天做不上一笔生意。“我现在很有危机感,修钢笔到底还有多大市场呢?但我总觉得,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人的‘门面’,写钢笔字也是人的基本功,大家都用电脑‘写字’,终归不是个事情。”老颜自言自语,有些无奈。通讯员崇文蔡明明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记者陈 咏
2007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