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北京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宁波贝发集团 计划明年7月凭借“全球最大制笔基地”的概念登陆A股市场

  “北京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宁波贝发集团,正在急盼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文件材料能够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他们计划明年7月凭借“全球最大制笔基地”的概念登陆A股市场。

  贝发老总邱智铭的上市算盘打了有几年了。他很早就意识到,仅靠贸易主营业务的收入,难以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负,特别是在外贸饭碗越来越不好端、银行信贷又缺乏保障的时候。在邱智铭看来,当前形势下,上市融资势在必行。

  在这轮牛市中,早邱智铭一步,已然有大批企业赶上了“上市”潮。据国内知名金融统计公司Wind资讯统计,自2006年6月19日中国股市IPO重新开闸后,第一家公司中工国际开始上市交易,之后一年时间内,已有113家公司完成IPO。

  不仅是上市本身,很多企业也依托“牛市”行情,在资本市场融得了大量资金并获得了宝贵的发展良机。以2004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苏宁电器为例,该公司在2006年中旬非公开发行的2500万股股票被7家基金管理公司以每股48元的单价认购,再融资金额12亿元。苏宁计划将这笔筹资投入到连锁店面开设、信息中心建设以及建立物流基地等中。业内人士指出,这无疑将促进苏宁的良性发展。

  “集众人所有、获益己之利”,这或许就是“上市”的最大魅力。然而,按北京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总裁、我国最早研究风险投资的专家之一李肃的说法,上市不是企业想与不想的问题。据他长期的观察,就外贸企业而言,由于普遍没有良好的利润,很难打动股市。有能力上市和在股市中游刃自如的过去所谓的外贸企业,也基本是转型比较成功而不能再简单称之为外贸企业的公司了,比如中粮、五矿、中化等等。

  企业能否上市,“实质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概念。”

  选择与被选择

  企业上市需要什么条件?除了满足证监会的几条硬规定外,李肃的回答很实际:“现金流好,利润好,概念好,且具备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有持续稳定的赢利能力。”

  他说,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股市热捧,股价也会涨势好。比如,国美就是一例,其依靠不断扩张和并购重组,将连锁网铺设得更全更多,从而保证自己的资金流和持续赢利能力。越并购重组,股价越高,再拿股市募集来的资金去完成更多更大的并购,逐渐将企业发展推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如果连销售收入都很寒酸,利润又谈不上,就不用想上市的问题了。”李肃直言,“这种企业根本不会被投资者选中。”

  李肃的观点,记者在采访长期从事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光大证券投资银行部李洪涛先生处,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李洪涛告知,投行等帮助企业上市融资的机构,选择合作伙伴的要素:一看规模和行业影响力;二看企业盈利情况。

  就李洪涛的经验性判断,一般而言,拟国内上市直接融资的企业,不分行业,首先要有一定规模:比如净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此外,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上市前能达到20%以上比较理想(对一般企业而言);如果净资产收益率略低,则更应该充分论证其持续盈利能力;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过低,说明企业本身盈利能力不佳,更谈不上企业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并不符合目前所谓优质企业上市的理念。

  李洪涛坦言,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一些有条件、有实力、有成长性的企业合作。

  有人会问,现在已经建立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除了主板外,还有中小板。规模较小的企业够不上主板,难道也不能登陆中小板吗?李洪涛指出,这样的理解有偏颇之处。与创业板不同,中小板上市企业的审核标准与主板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存在中小板上市审核标准就低的情况。虽然从理论上说,中小板企业在资产规模上相比主板企业要低一些,从企业盈利能力等标准衡量,能够登陆中小板的企业,除去要具备相当规模外,更属于国内中小企业中的优质者。

  李洪涛建议,外贸类企业上市,最好是一个资产、业务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工业、实体或产品,比如工贸一体的企业,或是具有绝对行业地位的外贸企业。“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一个纯外贸企业不可以上市。但由于这类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往往更多,上市审核也会更加严格。”

  另外,李洪涛强调,外贸企业上市,确定企业适合的募集资金项目同样重要,募投项目应该是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有良好盈利前景、资本性建设项目,比如:市场需求前景明朗的产品扩大生产规模、行业内购并等。

  李洪涛说,目前国内经营外贸业务的上市公司有江苏舜天、弘业股份、辽宁成大、东方创业、如意集团等,纯对外贸易企业上市的案例还不多见。

  基础不足的尴尬

  可以说,“并非外贸企业不愿上市,而是股市很少会选择他们。”

  李肃认为,由于外贸企业尴尬的利润基础和艰难的资金积累,很难赢得股市青睐。

  我国外贸企业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但近年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贸企业原有的经营优势日渐丧失。为了生存,很多企业遵循着重组整合、工贸结合、多元化经营等几条思路,积极谋求转型。能存活到今天且实现了良好发展的过去那些享受国家资格垄断的外贸企业,基本是战略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

  李肃也指出,这一转型过程实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育,目前正处于迅速成长之中。但是,这些企业碰到的却是中国全面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由此导致的杀价竞争。在狭小的商业空间范围内无规则的畸形竞争,导致并决定了“贸易企业的暴利基础普遍不高。”

  特别是近两年,我国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减缓顺差,对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外贸企业的日子越发艰难竭蹶。最重要的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严重短缺,贸易方式本身也决定了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

  “没有足够的资金,便难以支撑后续发展。因为扩张流通网、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都需要钱。只有上市了,才可能从股市中直接套利,股价高了信用也会不断提高,进而还有助于从银行间接贷到更多资金。有钱了且股价还特别高,就可以选择兼并放股,比如国美并购永乐,就是换股换出来的。”李肃解释说,这么大的诱惑,上市,自然使企业趋之若鹜。

  他也坦言,外贸企业上市虽然较为艰难,但也并非没有可能。这就要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了。技术性升级就会往电子商务靠拢;产品升级就会向产品的前道工序延伸;也有选择金融途径的,比如贸易做到一定程度,积累了实力,开始做租赁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产品等。三、还有多少融资渠道

  两年时间,涨幅已超过400%的中国内地股市能否持续下去?很多投资者已明显信心不足。那么,除了上市和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外,还有哪些融资渠道可以选择呢?

  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胡海平承认,杉杉将从一个服装制造企业转身成为一个跨国投资财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参股商业银行,这样可以低成本地建立管理团队”。除自己的杉杉股份外,他们还控股了中科英华,并参股宁波银行。同是服装企业的雅戈尔,也因为投资中信证券、宁波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巨大。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选择了私募资金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

  就前者而言,李洪涛指出,除间接融资外,私募对一些成长性良好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比较适合的筹集资金方式之一。私募同样可以起到筹集资金的作用,当然,由于股票流动性较差、发行范围较小、方式单一,这种融资方式的发行规模比公开发行自然相对较小,股票发行价格相对也会低些,同时寻找适合的战略合作对象也不容易。

  再有就是发行公司债券的融资形式。然而,李洪涛解释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模式是每年由国家发改委下发债券额度,企业拿到额度才能有投行等承销机构帮其承销发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每年债券额度的配给对象大多是中央企业,地方特大规模企业,能源、交通、城建等基础性行业企业等,比如国家电网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石油、中国网通等企业。显然,连一般的大型企业想与企业债券挂钩,都异常艰难。

  虽然,今年8月份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规定了公司制企业可以发行债券,从理论上一定程度拓宽了公司发债的渠道,但李洪涛也指出,由于新办法从8月份才开始进入试点,试点期间只限于在国内主板上市和海外上市的企业。目前未上市的企业是不具备发行公司债资格的。

  可见,哪条融资渠道似乎都不容易走。邱智铭认为,企业还是应先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主营业务夯实。他指出,就外贸企业而言,应继续用好“成本、质量、制造规模和创新”这四大法宝发挥固有的外贸业务优势,特别是要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和品牌附加值,拓展利润空间。

  国内低压电器行业最大产销企业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持同样观点。早在1998年便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正泰集团,在上市具体时间表上,却一直表现谨慎。南存辉的解释是:必须先解决管理、人才、发展等基础问题,如果为了赶时间、套钱而上市,很可能使包装成为伪装,最终害了股民也害了自己。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现有的良好业绩,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一种冲动,通过融资扩大产能,这其实存在很大风险。在不少企业报表中,金融性投资收益占了大块比例,这也容易给企业一种幻觉———投资实业没有投资资本市场来得快。

  对此,专家提醒:在大势好的时候,企业也要考虑储备余粮。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记者 裴玥


200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