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成果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渴望走进东南亚市场。尤其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纷纷在东盟各国设厂建点,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寻求“走出去”的新模式。
目前,东盟市场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受到更多的关注。11月12日,从南宁海关传来消息,广西与东盟贸易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据海关统计,2007年1—10月,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为21.9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50.6%%。截至2006年底,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预计2007年双边贸易额将达1800亿至1900亿美元。
紧随南宁海关数据发布之后,“中关村企业走进东盟”主题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据举办方介绍,自去年开始,他们一直致力于将开拓东盟国际市场作为服务中关村会员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难看出,国内企业正摩拳擦掌,积极准备在东盟拓展业务。10月24日,青岛啤酒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董事会已通过公司在泰国参股设立年产啤酒8万千升生产基地项目的可行性议案——首次海外建厂的青岛啤酒斥资2.94亿元人民币,“落子”泰国。数字显示,近年来,泰国的啤酒消费量增长明显。2002年以来,泰国每年的销量增长都在12%%以上,2006年全年的啤酒销量达到210万千升。青岛啤酒方面表示,近几年,青岛啤酒在泰国市场的销量也有较大增长,此次建设泰国工厂的计划,是青岛啤酒“先市场后工厂”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市场的实践,也是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青岛啤酒此次在泰国建厂,对其拓展东南亚乃至欧洲、大洋洲的国际市场具有深远意义。
北京同仁堂(马来西亚)有限公司8月底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庆祝成立5周年的活动时,宣布于9月在吉隆坡地区开设第三家分店。同仁堂在马的合作伙伴——海鸥集团执行董事陈凯希表示,同仁堂在马来西亚的5年中,实现每年100万美元的进口药品销售目标。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马来西亚有100万人接受中医。截至今年3月31日,已有161家本地传统草药制造商和137家传统草药进口商在马卫生部注册。
位于越南北宁省仙山工业区的中国东方希望集团越南EH农牧有限公司,自2002年进入越南投资以来,已先后建立多家工厂。公司品管部经理杜路社表示,东方希望集团仅在北宁厂就投资1000万美元,2006年销售饲料18万吨,产值达3亿多元人民币。目前,北宁厂共有员工206人,只有6名中方管理人员,其余都是越南人。
联想集团证实,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设立中央运营中心;上港集团拟在东盟国家收购或投资港口;宁波针织制造商申洲国际将持续扩充柬埔寨工厂的生产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东盟投资合作建厂的企业,早已突破千家。
以上几个例子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东盟市场可以提供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低廉的生产成本、安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资源以及优惠的政策。因此,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的投资也将更见效益。特别在我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人民币升值预期更趋强烈的情况下,国内企业抛弃单纯的出口模式,进而选择在东盟合作、建厂,可谓一举多得。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27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企业到海外建厂,不仅可以开拓新的机遇,给东盟各国带去资金、技术,同时还可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局势,规避“后配额时代”欧美对我国一些行业出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专家称,“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最近、最方便的地区就是东盟,与东盟的合作,无疑是重点方向和领域。”
据了解,《服务贸易协议》包括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国将在WTO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东盟国家开放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东盟10国也在金融、医疗、旅游、运输等12个部门的67个分部门向中方作出开放承诺,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全面超越各国在WTO中的承诺。
权威人士认为,随着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但有利于中国外贸结构的升级,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提升,形成区域合作多赢新格局,而且可以担当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角色。来源:消费日报
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