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别把什么都归罪于电脑网络

  自2000年以来,汉语言文字专家们对中国民众语言文字能力的过分关怀就不绝如缕。

  最新的批评指向汉字书写能力,在报道中作者引述了来自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数据称,中国年轻一代的书写能力已经严重退步:一篇不到500字的作文,却出现了30处以上的错误,超过4成的调查对象不能达到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书写要求……

  多么严重的危机。缙绅先生们又可以架着大炮发议论了: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根,失去了汉字,就断绝了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不过且慢,相关的报道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这些数据与内容针对的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这样的特定人群。他们是所有人群中,与书写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类。没有人能再如他们一样频繁、大量地使用基本书写工具。同时,学生又是语言文字能力最差,对语言文字规范最不了解的人群之一。与其嘲笑他们作文“经常出错”,倒不如转而自查自纠,回去翻翻自己学生时代的作业本——古人提笔忘字,就不算是提笔忘字了吗?

  借几个样本,通过几次调查就能得出中国青年一代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结论吗?这样的调查未免太简单了一些——我们至少应该纵向比较,十几二十年前的“青年一代”,语言文字能力又好在哪里呢?缙绅先生们大概已经忘记自己当年因为“高中生不会写家信”的新闻而痛心疾首的情况了。

  技术的发展必定会给书写方式带来影响,毫无疑问。但这样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一时间恐怕很难得到结论——至少,仅从我们眼前的文化立场得出的结论并不扎实。

  很简单的道理,汉字的形体在过去3000年里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论起文化血脉、典雅美观,那当代中国人该追慕的可绝不是“硬笔书法”这么简单。你至少得能提得起毛笔吧,落到纸上也必须是真草隶篆,家鸡野雉。再往上溯,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就该举出刻划符号、结绳记事之类的典故来了。

  这样说有点抬杠的意思,但道理是一样的。文字的出现使最初的书写者舍弃了壁画记事的传统;笔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舍弃了刻划文字的传统;对书写速度的追求使古人舍弃了端正的篆书,推演出行与草的艺术;上世纪初,新的书写需求又让我们的前辈舍毛笔而取自来水笔。在这一系列变化过程中,书写的复杂性逐渐丧失,书写的神性也逐渐被剥离,与此同时,书写的普及性迅速提高,掌握文字不再是阶级区分的象征。

  电脑与互联网究竟给当代中国人的书写习惯带来了什么?由于这个特殊平台的出现,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他们的先辈相比,书写的频率增加了(如果我们承认电脑屏幕前的“书写”也是书写的话)。在十几二十年前,一个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可能完全不提笔,大部分成年人在离开学校之后也几乎不再有书写的机会。但现在,随着识字率的提高,随着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情况正在被打破。各种年龄阶层的网民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通过电脑从事各种形式的书写活动,当代中国青少年介入文字创作的比例也因为电脑的出现而大大增加。

  如果我们承认,广泛的使用才是一种语言生命力的表现,那么很显然,电脑与互联网带给汉语言文字的并非危机,而是更大的机会。

  来源:新京报□李必达


200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