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文具行业市场潜力大,购买力增强;文仪用品多元化、多层次消费结构已经形成,且向高档产品发展;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办公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在商品流通环节上,外资企业已进入了批发零售业;政府采购已从试运行扩大到普遍行为。
文化用品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教育、健身方面投资的扩大,中国人现代化办公用具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加,因此营造出潜力巨大的文化用品市场。据统计,中国文化用品的消费主体超过3亿人,其中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四个地区每年的消费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一半。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在教育、健身方面的投资将大幅增加,文化用品市场的潜力将不断增加。
中国文化用品市场目前呈快速发展态势。据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的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其中科教文系统采购金额280亿元,占政府采购金额的近三分之一。2002年中国政府采购总量就达15.36亿元,充分显露出一向被视为小商品的文具办公用品的大市场潜力。计算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大宗通用文化用品名列采购品目前几名,其中地方政府采购计算机898698台,采购金额63.7亿元;计算机的采购中,国产品牌有绝对优势,占采购总量的9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采购的政策取向。文化用品虽小,市场潜力不小。有关人士指出,随着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政府采购金额还将继续增长。
据财政部政府采购办公室介绍,财政部公布的2003年的采购计划为150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50%。《中国政府采购法》已经出台,政府采购的增长已成定势。为了配合政府在文化用品方面的采购步伐,第92届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的主办单位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还特意组织了“中国文化用品论坛”,将邀请业内专家和权威人士介绍大型连锁企业的采购策略,政府采购的现状、政策,以及企业如何加入采购网络等,以推动企业加入巨大的政府采购市场。
新技术提供市场新空间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办公用品和文具快速从传统迈向现代化,从单一品种向多款式、多层次发展,并使消费结构呈多元化,产品日益高档化。如在学生用品市场上,除了传统的笔、纸等文具之外,电子词典、语言学习机(复读机)掌上电脑等高科技的高端电子产品日益走俏市场。而碎纸机、装订机、考勤机、验钞机等产品的兴起,使办公室的工作日益轻松。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碎纸机市场每年以20%~25%的速度发展,2002年中国生产的碎纸机229万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国。
打印、传真、复印、扫描功能的合而为一,为灵敏的数字化办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文化办公用品行业向IT业延伸,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德国以经营文化用品开始的Of-ficeWorld(办公世界),目前传统文化用品的销售只有不到1/3,其余2/3以上则面向数字化办公,提供设备及耗材,全方位覆盖数字化办公需要。国家特一级企业——乐凯,所追逐的目标是“数学化乐凯”,他们研发了喷墨机、大型喷绘机墨水和介质、激光机耗材、数字化银盐相纸、数字化彩扩机等,已开始向IT业全面延伸。
中国有78万余家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户内外数码喷绘耗材年增长率就高达50%;中国是照相大国,人均使用胶卷0.4个,每年有250亿元彩扩照相业务要逐步告别影印时代,进入数码阶段,国外数码相机平均拥有率已达27%,而我国普及率只有0.7%左右,数码影像接收材料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
2002年我国净增票据机40万台、喷墨机285万台、喷绘机5000台、激光打印机80万台、一体机15万台。按保有量估算,2002年我国拥有650万台针打机、885万台喷墨机、1万台喷绘机、380万台激光机、27万台一体化机、150万台复印机、600万台各类传真机,每年消耗的各类耗材价值超过250亿元。文化用品渠道中的服务对象将发生变化,对IT耗材的需求,年增长率将超过25%,这给文化办公用品行业带来新的市场契机。
文化用品制造呈现新格局
由于文化用品市场空间巨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每年中国国内都有文具企业的新秀冒出;而国际文化体育办公用品巨头也瞄准这个市场,纷纷抢滩登陆。他们采取自动超市、网上销售、电话直销、目录销售以及发展特许加盟店等手段,将销售的触角从传统的文化体育办公用品一直延伸到包括电脑、扫描仪、传真机、手机、办公桌等各种办公设备。业内人士预测,一旦欧美大型文体销售渠道进入中国,将会大大压缩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2001年12月31日公布的中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国内从事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企业已经达到5984个,其中东部以4459个的数量居首,中部为991个,西部仅534个,登记在册的从业人数也达到了23.97万人。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一些尚未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企业,文化用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远不止现在这个规模。
面对机遇与竞争以及中国文化用品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差、产品同质化多的现状,中国文化用品商似乎亦并非等闲之辈。有迹象表明,中国文具、体育、办公用品行业的整合已经拉开帷幕。目前中国从事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企业近6000家,其中民营企业由于决策灵活、适应能力较强,故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其纳入囊中。而国有文化用品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减小,一些原来纯粹的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已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文化用品制造业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民营企业虽然占了我国文化用品市场年销售额的半壁江山,但在进入政府及全球采购网络方面还嫌不足。分析人士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海外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更为规范,高端市场知名品牌多;另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对政府及企业的采购程序缺乏了解。
文化用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直号称“制笔大国”,全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制笔行业总产值70亿人民币(包括创汇4.5亿美元)。而施德楼一家企业的年产值为2亿多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0多亿元)。全国自来水笔2002年的产量是3.45亿支。出口2.45亿支。创汇14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4%。我们的出口数量大,但产品档次低,平均每支0.065美元,折合人民币5角6分一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笔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量、品种、质量和市场等各方面都有进步。但和西方制笔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欧洲制笔业的产品历史悠久,工艺是世界顶级,每一个品牌几乎没有相同的东西。企业的产品就是企业的风格,不用看牌子,风格一目了然。在法兰克福展会上,只要是你企业的专利产品,谁用了这个专利产品的部件,发现后展会主办单位就要把你请出去,马上撤离展馆。由此可见,国外对品牌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而我们参展企业的产品比较零乱,没有风格,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笔的造形、结构、表面装饰,大同小异,初看很难分得清是哪一家的产品。我们缺少独创精神,没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没有创新的产品,怎么能走出国门,参与竞争!这大概与我们中国人的随大流,好跟风,办事缺少个性有关。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同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有关。我们国内同样一支笔,做得一模一样,没有人去管。此外,我们的企业专利意识不强,制笔企业的工商登记、商标注册部门没有同行业协会配合也是一个因素。
在法兰克福展会上,无论哪家国外企业,只要他答应给你的资料,到时一定会给你寄来。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小事,信用是企业生存之本。但我们有的企业,经营缺乏诚信,还处于低层次的无序竞争阶段,比如哪个产品好卖,跟的人稍微改一下,就投放市场,相互压价,打价格战,弄得企业无利可图,无法生存。做企业就是做老板的人品。诚信是打造企业品牌的基石,是市场竞争的法宝。要把诚实守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心目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那么,你的企业就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目前国内对文化用品的分类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有关部门在将文化用品作为一个细目的统计上亦没有全面准确的数字。但这个一直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的市场近几年一直都在以不可遏制的势头蓬勃发展。
品牌化是未来的出路
如果把文具行业的发展分为初级阶段、竞争阶段、成熟阶段的话,目前文具行业已进入了后竞争阶段,也就是逐步步入品牌化时代,文具行业的竞争方式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管理、购物环境等多方位的品牌化竞争。面对品种繁多的文具用品,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国外竞争对手的涌入,将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强,未来的竞争也将更加残酷。
国内文具企业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不仅备受国内文具同行的低价恶性竞争,还要经受近两年国际资本不断渗入的冲击,如OFFICE1、斯普玛等已经捷足先登并分别在上海、广州等地开设了自己的连锁分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国文具企业要从世界大分工和比较成本优势的角度选择自己在新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中国的相对优势就是传统产业中日渐成熟的加工能力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和生产力相适应的成熟先进的管理能力。尽管,我国一部分企业仅仅把“中国制造”局限在单纯做OEM或者做ODM这样的层面,但是,某些有着全球经济发展宏观思路的企业家,还是在积极寻求塑造自身品牌的发展,以此来试图摆脱因依附在加工或半加工的产业链条上的制约。
中国文具产业大多是民营经济或者合资企业,在规模上和专业化程度上都有欠缺,因此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建构网式联合体,不仅可以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恶性竞争,还能够通过合理分工、利益搭配来建构文具旗舰式发展 来源:论坛
2007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