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天,一份“申遗”材料将提交给联合国,这份由中科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牵头编撰的申报材料,涉及的申报主体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据媒体报道,申报材料将较为全面地介绍宣纸等传统工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文化多样性以及对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对文房四宝在生产原料、功能、方法及传承谱系等四个方面的介绍。
为文房四宝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上去这是件好事情,申报成功的话,对于增强外界对笔墨纸砚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保护和发扬“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有着非一般的意义。但与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等已被列入或准备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相比,“文房四宝”一时让人难以接受。在国人眼里,“文房四宝”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媒体。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纸墨飘香的文房四宝一道构筑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但是,当以多媒体和因特网结合构成的崭新传播革命爆发后,“文房四宝”被人们用惊人的速度抛弃了,在我们还未意识到它成为遗产的时候,它已经悄然撤离了我们的生活。
据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将兔毛插进了竹管里,制造了第一支改良后的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笔不仅曾经是人们的生活必备品,也是人们的精神良伴。柔韧的毛笔,浓稠的墨汁,黑亮的砚台,雪白的纸张,由这四者组成的中国式书写,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血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漫长的时间里,书写在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了一种诗意行为。但随着眼下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水和砚台已经率先遭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正急剧退化。在一些行业,笔已经被彻底摒弃;在职业人士那里,笔成了只在签名时才偶尔使用一次的工具;在青少年中间,计算机的侵入也让他们逐渐丢失了对书写和书法的认识和兴趣。
前些天,在一家电视台的栏目中,看到了以嘉宾身份出现的庞中华的身影。提到这个名字,不会不想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中国的硬笔书法热。当时庞中华妇孺皆知,热度不亚于眼下的易中天。在我的初中时期,很多人以写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为荣,报纸上的硬笔书法函授广告随处可见。但仅仅20多年过去,现在的青少年,多少人还知道庞中华是谁?泡在网吧或在学校、家庭用手指敲动键盘就可以方便的完成学习、娱乐和交流,还有多少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手握一管毛笔去感悟中国书法的纤巧秀逸或浑厚苍劲?文房四宝现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再过若干年后,下一代的孩子,只能到博物馆里好奇地打量这四件物什,问他们的爸爸妈妈,这是哪儿出土的文物?
这两年的国学热,现在看来尽是停留在了一些虚妄无聊的事体上,甚至是纠缠于“秦可卿身世”、“孙悟空老家”、“张飞姻亲”之类的揣摩和猜度,在弘扬国学方面见不到实质性的动作和举止。每年打着传统幌子设立节日的提议也有不少,我觉得最应该最迫切的是设立一个中国手书日。我们的节日那么多,不妨挑一天拿出来,让我们暂且忘掉网络和键盘,用笔(不是毛笔钢笔也可以)抄写几首古诗词,感受一下古人的情、义、心境,给家人和朋友写一封纸质的信件而不是发送电子邮件。不要认为这是矫情,现代人矫情的事情做得太多,用这种方式纪念一下曾经融入我们骨与血的笔墨纸砚,是很有必要的,与随波逐流的盲目追捧国学相比,这才是真正热爱国学并且可以落实到行动上的一件事。来源:工人日报(韩浩月)
2007年0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