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2007年PAPERWORLD展览回顾

    任何人都明白:一种习惯的养成与一种习惯的被改变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如若一旦发生了此类事件,那我们就不得不仔细研究它。因为,假设某种长期以来的习惯确实被虚假化或被改变后,我们一切因循守旧的行事方式就变成了“谋害”我们自己的陷阱。

    作为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展会,德国的PAPERWORLD蜚声海内外。一直以来,这个平台就是新兴起的亚洲制造业国际化和寻求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和象征,亚洲企业都以能否进入这个平台来判断自己国际化能力的一种标杆。事实上,多年以来,  “亚洲馆”也一直是世界所关注的场合,根据过往的经验,人们总是以人声鼎沸和流量充足来形容它的盛况(相反,传统的品牌馆则人丁稀少),也因为如此,更多的亚洲企业期望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7年1月,因为负有特殊使命专程到德国的PAPERWORLD,而大部分富裕的时间都用来参观。而由于老朋友比较多的缘故,在亚洲馆待得时间也就比较长一点。可另人遗憾的是,亚洲馆前三天的状况总让人有种异样的感觉。不知是由于被夸大的原因,还是身为亚洲人对亚洲的企业和晶牌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有特别的期望,总感到亚洲馆今次异常地冷落。因为并没有参加历年的德国的PAPERWORLD,所以感到有必要向连年参展的中国制造商调查。

    1。咖啡时间

    对象:乐美董事长黄小喜、总经理朱献文。

    两位都对此深有同感,当时都觉得流量较以往几届弱了很多。回国后我们又有机会回顾该展,觉得其中传递出的某种信息值得深思。

    2.吸烟时间

    对象:深圳齐心副总经理陈煌棋

    陈说:  “该来的来了,不该来的看也不看。”

  3.闲聊时间 

    对象:温州爱好总经理张恩敏、外贸经理郑浩

    两位表示,每年花几十万到德国就是定时定点来见一些国外的客户,这是一个重要的商务活动的平台,单纯生意则成本过高。

  4.参观时间
 
  对象:深圳前通董事长张军

  张军表示他不觉得人流量有多大的差异广隋况历来如此。一个亚洲企业来这里是做长期的打算,并不是靠人流量该一下子获取许多的生产定单,这也是根本不现实的。

    5.闲聊时间

    对象:宁波广博股份总经理王君平

    主要是约几个重要的国际客户见面。

    6.特殊拜访——对象法兰壳福展览公司某管理人员

    他承认流量问题确实有所感觉,也听到不少亚洲企业的反映。他个人认为本届展会新推出的“亚洲精品馆”的概念在定位上可能有欠妥当。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初步感受是否站得住脚,连续两天走遍了德国PAPERWORLD的各个展馆,并做出以下评价:

    最热闹的地区:

    4~5号馆——餐厅座无虚席

    量萧条的地区:亚洲精品馆——自己人看自己人。

    量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地区:

    4号馆——领会学习海外文化的最佳场所。最需要加强投入的地区:

    l一2号馆——国际性的缺失。最具有挑战性的地区:

    3号馆——品牌吸引力的降低

    最鲜明的对照是,以往所说的“欧洲品牌馆”流量低的状况也并不是“亚洲品牌馆”可以兴盛的理由。总体上,其他各馆的流量都不低于“亚洲品牌馆”或者说高于“亚洲品牌馆”(尽管我们没有数据来支撑这一论点,因为展览方的数据只表达整体情况)。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状况的存在,通过某种比较来做一些解释。

    PAPERWORLD上海展从2005年开展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整体情况是越来越好,国际制造商也更多地介入进来。

    但是有一个情况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从展商的反映来看,2005年,处在4号馆的中小展商展后都兴高采烈,事实上,4号馆当时的观众平均流量始终高于第一个馆——在5号馆设立的品牌区。但是,到2006年,情况突然逆转。开馆的前两天,处在东3馆的中小企业展商怨声载道,一致反映缺乏流量。当时根据经验,由于展馆和展商的增多,人流量必然逐步向后移动,但是最后,翘楚盼望的3号馆也没有等来他们所期望的观众流量。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分别在上海和法兰克福发生了如此类似的事情呢。

    我们的一个不成熟的结论是:国际产业变革到达了一个相对的稳定点,国际采购行为也逐步形成成熟的模式——寻求超低价格的需求逐步被整体的保障需求所替代。

    现象是:上述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理由是:

    1.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际采购倾斜亚洲的趋势已经进行了10年之久,各种国际采购集团在亚洲、中国都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  对该地区的了解也日渐加深,行为也不断成熟。

    2.从亚洲被采购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价格区间被固定,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已经被使用得淋漓尽致,挖潜的可能性被微分到了极点。

    国际经济格局的转变,人民币的升值都将促使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采购能力的降低,相反,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被逐步打开。

    当亚洲产品的价格被打压到一个需要更高的成本才能使采购价格继续下降的时候,采购需求趋向于理性和保障。

    总之,中国人“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的价值观念已经被国际间真正所理解,以下降一个美分而失去其他许多价值的采购方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这是对中国制造商的一个最好忠告。其意义但愿大家都能理解并付诸行动。


2007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