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依然“风云激荡”

     世贸组织日前发布的反倾销统计最新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立案的反倾销调查继续呈下降趋势,然而中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商务部研究院的权威专家梅新育认为,就全球贸易而言,按照案件数量衡量,反倾销措施在贸易壁垒中的重要性确实是在衰减,但中国反倾销形势的严峻性却并未降低,这无疑是对国内出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场重大考验。 

  三大因素促使反倾销调查频频亮“黄灯” 

  首先,去年与美欧的纺织品特保争端以签署协议告终之后,美欧纺织企业将更多地借助反倾销手段限制中国同行。可以肯定的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利益集团对国家政策影响力不减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中国企业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有关中国产品的价格成本比较也就有可能会以有利于调查方的第三国产品为标杆。  

  其次,对华反倾销与反补贴两手段并行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反补贴案件数量与反倾销案件数量大致相当,是各类案件中数量第二多的。且反补贴工具的使用者集中于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尽管由于主要贸易伙伴长期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1986年美国乔治城钢铁公司案裁决又确认了美国对非市场经济体出口商品不适用反补贴法的原则,因此中国出口商品迄今遭受的反补贴争端为数极少。但现在,美国等国家开始出现立法准许对来自非市场经济体的进口适用反补贴法的趋势,其锋芒所向就是中国商品,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面临的反补贴争端风险空前提高。 

    第三,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正在缓慢但持续、不可阻挡地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有加速之势,中国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正在遭受严重侵蚀,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不可小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彩电、鞋、草莓再到汽车零配件,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更加娴熟地挥舞反倾销“大棒”,试图遏制“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占有额。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压力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发难”。 

  作为全球使用反倾销措施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发动反倾销调查更是“轻车熟路”。据商务部驻印度经商参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31日,印度政府对我反倾销立案调查7起,主要涉案产品为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车辆零件和可刻录光盘等。 

  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有如触动“多米诺骨牌”,一旦中国某个出口产品在某个国家遭到抵制,很快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据商务部研究院吕博研究员介绍,2006年,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巴西、土耳其先后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保和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产轮胎、陶瓷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也曾多次遭遇同样的情形。对待来自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往往“抱团作战”高举“应诉”大旗自信地“防守反击”:欧盟2月份对中国产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后,200多家企业加入“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着手应诉。尽管“鞋案”在重重压力下,中国企业被裁以较高的反倾销税,但终裁税率却由初裁的19.4%下降到16.5%,反倾销实施措施也由一般5年降低为2年。 

  但是对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却表现出出乎意外的“淡定”。2006年2月,巴基斯坦最大的一家陶瓷企业向巴基斯坦关税委员会(NTC)递交反倾销调查申请,并于3月底向中国出口商发出调查公告,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瓷砖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包括陶瓷及花岗岩墙地砖等。在调查期间,巴基斯坦关税委员会抽取了8家中国陶瓷企业进行调查。初裁时,除了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以外,其他被调查的7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裁定征收21.02%的税率。

  出口企业亟待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的新思维  

  尽管中国外贸的水平不断攀高,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法也逐渐成熟,但中国外贸在无休止的贸易摩擦中负重前行,陷于周而复始的贸易争端和贸易壁垒纠纷,相关产业在漫长的诉讼中屡屡遭遇致命打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李自杰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坏习惯,而是因为在中国环境中形成的习惯在新环境中水土不服,只有改变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思维定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取竞争的优势。  

    专家分析认为,在发达国家,我国出口企业获得当地政府的帮助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成功。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上,放在对规则的钻研上,而不是与政府的关系处理上。要影响发达国家的政府,首先应当影响规则,政府只是规则的执行者而不能随意更改规则。而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则应通过当地的华人商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东道国的政策“风向”,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数量,以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方式巧妙开拓市场。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2007年0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