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揽月、‘胖五’飞天、‘天问’启程、北斗组网,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批量投入运营,C919大型客机用材、平板显示基板玻璃等新材料实现突破。”10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如期完成。
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王志军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增幅持续领跑、创新成色十足、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加快壮大、开放水平提升。
王志军介绍,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28.1%,综合实力再上台阶,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
同时,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钢铁行业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1.5亿吨目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优质企业加快壮大,龙头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在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王志军表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智能制造深入推进,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制造“新名片”得到世界认同
重大技术装备标志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卢山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高端装备实现了突破。“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分别到南极科考;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现在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今年成功开采了可燃冰。一大批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高铁‘走出去’、核电‘走出去’、卫星‘走出去’之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还有很多医疗物资、防护物资、医学设备‘走出去’,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等设备已经销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全球医疗企业,这标志着我们很多‘新名片’得到了全球认同。”卢山说。
卢山表示,这背后是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异军突起。中车集团生产的轨道交通设备、徐工集团的起重机、振华重工的港口机械、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都大幅度提升。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
“宁可路等车,不能让车等路。”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说,“十三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4G基站占全球4G基站的一半以上,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目前,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69万个,连接用户数超过1.6亿。
闻库介绍,我国持续推动电信降费,推动企业推出各种优惠资费方案,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流量漫游费,推出了“流量当月不清零”“网速提速不提价”等举措,并针对低收入和老年群体需求,推出了“地板价”资费方案。“十三五”以来,我国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的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各项举措每年惠及手机或者通信用户10亿人次以上,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闻库表示,今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5G部署,开展网络切片、行业虚拟专网等技术模式创新,完善网络覆盖,持续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升级,不断提升通信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使农村群众更好地共享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大力推进应用创新,以5G和千兆光纤应用创新为着力点,深度挖掘垂直行业需求,鼓励信息通信业与工业、交通、医疗、能源、教育等各个行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协作创新,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构建广泛应用生态。(记者 刘坤)
转自: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