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还需要这“两把刷子”

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30万亿元,建立起了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近10年来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可谓制造大国。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制造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韧性还不够结实,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还需要质量和创新这“两把刷子”发挥作用。

  日前,人民网围绕制造业发展举办专场研讨会,来自产学研的专家代表建议献策,共同探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这些业内大咖都说了些啥?麻辣小哥现场仔细聆听,为您精心提炼观点、梳理干货。

  迈向制造强国,质量是“命门”

  “如今无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产品数量上看,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距离真正的制造强国还有差距。”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认为,质量是产品的命门。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93%。虽然水平较高,但仍有近6.1%的产品不合格。这个不合格率乘以庞大的制造业总量,绝对值依然较大,产品质量亟待持续提升。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也构成质量缺陷。

  就整个产业来看,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品牌建设不足和能耗相对过高两个方面。从品牌角度看,“我国每年出口贸易总额很高,但仍有大量产品是贴牌代工,品牌建设和品牌知名度仍显不足。”刘兆彬说,此外,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能源和材料消耗较高,高消耗带来的高污染也是制约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

  如何打好制造业的质量基础?

  对国家而言,质量标准有待健全。“质量要好,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做支撑,包括一个国家的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和市场监管。”刘兆彬介绍,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计量覆盖率在50%左右,各项专业技术指标难以达到高精尖水准,下一步应在产品的计量工作和标准化上多下功夫,以弥补产品在数据量值的溯源、比对、校准上存在的差距。

  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也必不可少。“搞制造业是慢活,没有工匠精神是玩不转的。”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感慨,目前全球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有2734家,其中德国就占据1300多家,其所依靠的便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长期钻研精神和专注于自身产品领域的持久定力。

  迈向制造强国,创新是“利器”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想把握机遇、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认清我国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副主任魏建国指出。

  从内部看,过去支撑中国形成制造大国的要素,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如制造业成本相对较低,技术积累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从外部看,当前制造业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是美欧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二是东南亚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产业,都给“中国制造”带来新的挑战。

  在魏建国看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并存,还有就是创新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较大。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对30多家大型企业的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查中,有30%左右的关键材料是还属于“空白”阶段,一些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大多数存储芯片尚依赖进口。

  事实上,基础研究这个短板,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制约。联想集团副总裁于辰涛直言,目前工业的芯片、基础软件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卡脖子”技术较多,国内制造业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兴波指出,2018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基础研发投入为33.5亿元,仅占研发总投入的3%,与主要发达国家6%―8%的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目前投资导向在应用层面的科研投入较多,应鼓励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制造业的基础投入。”

  “当前全球对‘中国制造’的数量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提供更多的创新型的产品。”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由过度依赖国外设备和技术引进,逐步转变为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

  如何更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易事特集团深耕电源制造业多年,公司董事局主席何思模建议,应统筹政策和资金资源,在企业转型中,支持传感器、工业软件和工控系统等的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制造业加快智能改造,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既大且强。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同时也应巩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刘兴波认为,把制造业搞上去,要在保持体量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人才角度看,就是既要有现在的1.2亿的技术熟练、效率高、年纪轻的加工贸易劳动大军,同时也要培养素质强、专业精、攻克难关的高质量人才队伍。”魏建国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韩鑫)


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