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一个中国女孩,用一支铅笔画上了《纽约时报》几乎感动了整个美国!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你是不是独生子女

在你的童年里

是不是也总是一个人

你是不是也曾被反锁在家里

然后一关就是一整天

自娱自乐就是一整个童年

那时候,有些话我们不敢说

如今她用100多页“铅笔画”绘出了

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个80后中国女孩

仅仅用一支铅笔

除了序言和简介,里面没有一个字

几乎感动了整个美国

打动数万人

并荣获

2015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

“真的,看了好想哭..”

中国绘本走向了世界,这是多大的荣誉

《纽约时报》评价说:“这本长达百余页的绘本,佳评如潮……华人作家 Guo Jing 以一胎化为故事背景,描绘孩子的孤独成长。 这是另一种类的无字书,被比作跟澳洲华裔作家陈志勇《抵岸》、英国雷蒙·布力格《雪人》齐名的大师级作品。 ”

评委萨曼莎·亨特对其中烟雾朦胧的神秘氛围大加赞赏,称它是“ 梦幻题材的无字处女作 ”。

这位看起来貌不惊人、羞涩内敛的太原姑娘,就是绘本《独生小孩》的作者,郭婧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当天,郭婧坐在山西太原老家的书桌前,画下《独生小孩》的第一个画面:旧式时钟的指针指向七点,小孩从床上爬下来,不情愿地送别去上班的母亲,然后独自一人面对紧闭的房门。

这一帧帧动画般的画面,是郭婧儿时最鲜活的记忆。父母白天上班,将她一个人锁在家中,她对着无聊的电视节目,把床单披在身上,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学着电视里那样,咿咿呀呀地唱着京剧,在屋子里跑来跑去。

对于父母陪伴的渴望,想要摆脱独处时的孤独,囚禁在城市的楼群中间无所适从,郭婧展现的这些看似顽皮逗趣的画面,其实映照出一代独生子女的共同心境:父母出于生计必须工作,一个人待在家中无所事事,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只能和自己说话,看着墙上的影子等待父母下班回家。

郭婧如今仍然对那段“一个人”的时光印象深刻。她记得自己是如何死死拽住妈妈自行车的后座,试图阻止她去上班的场景;记得当父母都离开家,房门关上的那一瞬间,自己的心情有多么失落。这些看似细碎的记忆,在很多80后、90后读者那里引发了共鸣——对,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

随后,这本由美国企鹅兰登出版集团首发的绘本,走向美国、韩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意大利,并一举夺得十余个绘本大奖。有人说,是郭婧,“带领中国绘本走向世界”。

故事的一开始

是一个冬日的清晨

下着小雪

爸妈都去上班了

六岁的她,又被一个人留在家里

真的不想一个人在家...所以..

她坐公交车去姥姥家

结果....却下错了车

小女孩无比惶恐,边走边哭

进入了一片陌生的森林

森林里突然出现了麋鹿和小海豹

麋鹿载着小女孩飞起来了

好开心~

突然出现的巨鲸把她吃掉了!

幸好被巨鲸又“喷”了出来

小女孩还是想家了

越来越悲伤……

麋鹿带她回家与寻找一天焦急的父母团聚

这就是《独生小孩》中所描绘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片段,全书共有一百多页

虽然铅笔画是黑白色调

却一点都不显得沉闷

没有一个字,却能从细微的神情中

无限想象,感受那些

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共鸣

那时候的郭婧喜欢独自画画

几乎出自表达与发泄孤独的本能

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没有技法和章法

上学之后,别的小孩课本都干干净净

她的永远画得乱七八糟

大学去了天津美院

曾从油画转到国画

再从国画转到雕塑

一次次不被认可,一次次被推翻

她几乎绝望,痛苦到自卑

大学5年,一直活不出别人期待的样子

世界依然如儿时那样孤独

她决定回太原画画...

《独生小孩》,花了郭靖一年半时间

其间没有任何收入,极少上网,不买新衣服

其余时间就穿着睡衣在家里画画

连护肤品也都用十几块的

如今,她做到了

“ 哪怕全世界都对你表示怀疑,

只要认清自己的内心,不问结果地日日磨砺,

总有一天阻挡你的困境,也会反过来帮你。”

你不需要去认清这个世界

给自己一个机会:认清自己

真心希望

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本书

使他们的心走得更近

希望父母读了

能理解孩子的孤独

多花一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绘本出版之后

“独生小孩”四个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人都问她对独生子女政策和二胎政策的看法

郭婧觉得,重点不在于生几个孩子

而是父母如何对待他们

温暖的爱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

你也是独生小孩吗


2018年0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