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我在制笔行业五十年

八、参与行业技术培训

    我重返制笔行业后不久就参与筹办全国自来水笔科技情报会议,根据会议建议,会后立即举办了以“自来水笔结构原理”为主要教学内
容的技术培训班。我亦参与了这一工作。根据自来水笔科研工作经验,为进一步改善圆珠笔的产品质量,当时轻工业部专业处发文上海要求集中行业科技人员对圆珠笔供墨、出墨等结构原理进行探索,并编写出教材。教材初稿定型后,经过审定,由部专业处出面,在北京定福庄举办“全国圆珠笔结构原理技术培训班”,上海派赵咻英和舒蕴华两同志去北京主持教学工作。我仅参与了敦材的编写工作。

    1983年中国制笔协会成立,设有人才开发委员会,由马科,唐海龙两同志为主任负责行业人才培训工作。协会换届,以产品为依据成立专业委员会后,行业技术培训工作由各专业委员会自行安排,为协调各委员会培训工作和主持日常教务,另设协会技术培训班。当时我继任原材
料、零部件、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根据企业本身要求和特点,委员会会同技术培训班举办了“制笔塑料着色”,“制笔注塑模设计与制造”,“模具热处理”,以及“金属零件的表面镀金”等技术培训班,受到了行业内各零部件工厂的欢迎。除此以外的技术培训工作我也参与了。

    (一)1990年我会同上海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裘祖干教授对培养制笔工程大专生教学计划向行业内各制笔厂进行了调查。根据当时的政策,协调复旦大学开办制笔工程大专班,接受各笔厂委托代培,教学内容除一般工科大学基础课程外,主要着重自来水笔,圆珠笔和活动铅笔等结构的力学原理和设计应用。第一期结束后,复旦大学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并报请教育部批准,把计算机应用和制笔工程大专班列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社会招生,前后两期共培养大专生约70人,学习期满后由复旦大学发给毕业文凭,这部份满足了需要学历教育的培训,但以后复旦大学没有再招收制笔大专生。据了解,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尚无制笔工程科系的设置。

    (二)改革深化以后,各笔厂为适应市场需要,对产品开发和增加花色品种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家都缺乏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就是一般大、中型国营企业,也限于产品设计人员缺乏美学知识,而美术人才又不会制笔技术。为此会同技术培训班与苏州轻工职工大学共同举办“笔的设计与造型”学习班,利用苏州职工大学工艺美术师资,加上上海制笔研究所,英雄金笔厂工程技术人员等力量,培训学员约30人,学习时间为三个月,期满后学员回原厂工作,一般反映满意。

    回顾我国现代书写工具行业的发展,从上世纪前期起,木杆铅笔,  自来水笔,圆珠笔在国内陆续设厂,自行生产。这期间工作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或师徒相传,由于这些前辈的努力,他们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为我国制笔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笔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新生力量加入制笔行业的逐年减少,而原有的得力人才和新近来厂的大专学生,随着外界的变化,纷纷流向其他行业,而一大批新兴的制笔企业,亦正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人才。人才退休,人才外流,技术力量青黄不接,创新开发能力减弱,已成了制笔行业最大的隐患。虽然由于开放的大好形势,行业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但由于缺少人才,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近20多年来制笔行业中出现的妨碍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最大问题。

    1989年中国制笔协会设立技术培训班以后,办班地址租用上海市徐汇区徐汇中学老校舍内,教室和寝室同占一层楼,膳食在学校搭伙,培训费用不大,这时每期培训时间为三个月,顺利时一年可连办四期。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一)学员培训回厂后发生“跳槽”(人才流失)进人其他企业,这一现象很大的打击了工厂主管对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培训班的学生来源。

    (二)工厂需要培训的多为企业主要技术骨干,如长期离开,生产有一定困难,所以培训时间受到一定限制,如大幅度缩短培训期限,势必影响培训质量。

    (三)培训学员文化程度差距很大,教材编写有一定难度,否则就要影响培训效果。

    (四)由于上海市政建设的需要,徐汇教育基地只好另找地址,但大多是住宿借用培训班附近的商业性招待所,使培训费用大幅度增加,加重了企业负担。

    当时协会对行业培训工作非常关注,在我记忆中协会每次常务理事会,对如何巩固行业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扩大职业培训办法和总结培训经验等都能认真讨论,给出一些可行办法。为了使行业技术培训工作得以长期的,正常的持续下去,建立协会自主的教育培训基地是一个重要条件,当时协会领导林盛梅常务副理事长为筹建教育培训基地,他亲自带领我们去山东莱州和江苏苏州洽谈共建教育基地,并亲自考察上海制笔化工厂和英雄金笔厂附近空地自建创办制笔教育培训基地。除此之外他还上文申请筹建制笔中专技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都没有实现。

    进入21世纪以后,建设中国制笔强国已成为行业的首要任务。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已进入信息时代,制笔强国的要求亦比上一个世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制笔工业本身的特点,如何培养适合制笔产业需要的大学生、高级技师、产品设计师、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是今后建设制笔强国中比其他任何措施都重要的大事。

    九、试写制笔科学小品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出版社计划编辑出版一套“轻工业科学小品丛书”,编辑李宗良同志来上海找我编写一本与制笔有关的科学小品,列入丛书计划。当时我国正面临“四个现代化”建设,出版社计划要求,力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介绍各轻工产品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普及轻工业科学知识贡献一点力量。因为我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现代书写工具的生产,如自来水笔,铅笔,圆珠笔以及今后发展的各种记号笔,而这些现代书写工具多起源于国外,逐步传人我国,当然在发展生产中我们也有了很多的创新与发明,但中国原有的毛笔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品,并传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根据这一发展现状,我们设想现代书写工具和现有毛笔等书写工
具同列为“一家人”,所以书名定为“笔的一家”。

    该书主要介绍了各国常用书写工具的发展、历史和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现状,在我国国庆日,由中国毛笔为东道主邀请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笔种,作为“一家人”在北京团聚,团聚后笔的一家人在我国各地各制笔厂进行参观和座谈。全书以参观和座谈记录贯穿始终,其中以书写工具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特点为重点,最后为话别,为笔的发展方向,我国制笔工业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的差距作为结束语。

  全书共十章:

  (一)团聚

  (二)家谱

  (三)参观设计研究所

  (四)从第一次国际会议说起

  (五)铅笔的新分支

  (六)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

  (七)从月球归来

  (八)细胞融合

  (九)新的一房

  (十)话别

  本书主要读者为青少年。为使内容形象生动,我女儿滕柔和她的同事们根据叙述内容创作了几幅漫画,并设计了封面装帧。“笔的一家”虽然得以如期出版,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至今亦不得而知,但通过这本书的编写,产生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想法:

    (一)丛书出版要求编写能“通俗浅显,生动形象”,这对我们习惯于编写技术总结和实验报告的作者来说,有很大困难,加上当时正值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写写停停,每次想停笔不写,所幸正在为难的时候得到了上海铱粒厂朱承粮工程师的大力协助,为我整理稿件,帮忙誊写,最终得以交稿,出版。对于他的帮助至今仍深为感谢,念念不忘。

   (二)科普读物非常重要,尤其是青少年读物。虽然大部分人在婴幼儿时期就能握笔涂鸦,以后小学、中学、大学更是与笔不断接触,但是我们,包括世界各国,很少有关于笔的科普读物。如果我国能在青‘少年人群中及早普及有关笔的基础知识,培养兴趣,提高青少年从业制笔的可能性,这确实是我国制笔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后继有人的好事。

   (三)制笔企业要参与制笔生产和笔的性能的普及教育工作。制笔企业除对本厂职工进行制笔知识培训外,要针对青少年,开展制笔科普教育,如铅笔厂接待小学生参观工厂生产,让他们知道铅笔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美国派克公司总厂每星期五有专人接待来厂参观的学生,让他们知道派克笔是怎样制造的,并宣传笔的各种性能。这都是值得一试的普及笔的知识的办法。

    (四)创造条件,建立笔的资料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制笔行业对外交流、出国考察日渐频繁,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国外新产品或信息,同时因为制笔情报文字资料甚少,一般以收集实物为主,由于国外笔类产品样品日渐增多,而国内也有不少新产品上市。当时上海制笔研究所所长姚宝泉同志和我计划把这些产品信息逐步收集起来,形成展览中心(资料馆),但这需要财力和人才的投入,虽然作了准备但尚未形成规模。据介绍日本派罗德笔厂设有一个笔记具资料馆,以实物把有关笔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古今实物聚集在一起加以分类解说,供人参观,对普及笔的专业知识有很大很好的效果。

    (五)有组织地征集制笔专业科普小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笔工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专业装备以及使用性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建议行业可定期以征文竞赛等方式征集制笔专业科普性小品,在条件可能的时候,正式出版。这对社会上青少年和行业内青年工人的教育培养,提高对制笔业的兴趣和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国制笔行业已面临从制笔大国转变成国际制笔强国的历史过程,如何实现转变? 何时建成强国? 关键取决于我国制笔业人才的积聚和开发。所以我们要培养全心全意为制笔行业工作的有用人才,在社会上要努力普及制笔科学知识,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我国制笔产业的建设。这是“百年树人”的大事。

    十、进行行业技术职称改革

    我在制笔行业工作期间遇到的另一件与人才开发有关的事就是上海行业技术职称改革。在这一改革中,我不单自己参加了评定,同时在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制笔工业公司人事部门的领导下负责主持我行业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

    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工资和技术职称的晋升一直处于停顿状态。1977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此后,职称评定工作陆续展开,但是在做法上还是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做法,基于职称制度本身的缺陷,职称评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8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整顿。

    我在1981年3月15日由上海市轻工业局授予工程师职称,人事部门接着为我进行了高级工程师的评定工作,由于1983年的暂停决定而暂缓。到1986年起国家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后,经上海市高级职称(待授待批)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我具备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由上海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发给资格证书,评审通过日期为1982年11月,记得在批准前我也参加了高级工程师英语考试等评审活动。事后了解1983年9月1日前已由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为高级工程师,但未经主管批准授予职称,就是待批待授,我就在其列。1990年11月13日,上海市轻工业局发文“关于批准具备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人员的通知”,我也是其中一员。

    为了很好地开展职称改革工作,1987年9月我被聘任为上海市轻工业局工程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化工专业组组员。接着上海市制笔工业公司也成立了工程技术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我被推选为中评会主任,一直到1997年轻工业局技术职称工作改组。在这十年时间内有些年份,制笔中评会曾联合上海市包装装潢工业公司开展中级技术职称的评审。参加中评会评审的工程技术专家由人事部门向行业内聘任,如有需要向行业外大专院校和有关单位聘请。这十年评审工作,是我在制笔行业后期的主要任务,回忆经过,深感要做好我制笔行业的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做法:

    (一)如何看待这次技术职称改革工作:

    1987年我国职称改革是我国首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核心是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解决原来职称和职务分离的问题,所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但是由于技术职称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停顿状态,亦存在不少需要“还欠债”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做到既公正,又合理,是当时大家关注的问题。

    (二)要正确对待行业现状,开展评审工作:

    上海制笔行业在职技术人员中,很多企业技术主管是通过自学开始学到技术,所以一般缺乏文凭,不具备规定学历。这是历史形成的既成事实,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辛勤工作或参加夜校补习,并且在工作中都有了一定的建树,对企业做出了贡献,有些也已担任着企业技术主管的重任。对此中评会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各方面加以照顾。

    (三)怎样保证评审质量:

    评审中每一送评人员都要提供与其专业相应的技术论文一篇,中评会则按制笔行业的实际,分机械,化工和电子三个专业组,由中评会委员或外聘专家组成答辩小组。对送评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当面考核,中评会在听取答辩考核意见和论文评价,并综合原单位人事部门推荐意见之后,经集体讨论投票。事实证明,这样的评审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错评或漏评,以保证评审质量,纠正了个别人员对这次职称改革是“职称放闸”的错误看法。

    1992年我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审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第一分册)介绍:

    “滕名达,上海制笔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化工类专业。1952年起先后在勤华化工厂、化学原料化验所、制笔行业从事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制笔专用372、613塑料的研制成功,取代进口,创利达1800万元。组织参与制定行业“六五”、“七五”、“八五”规划、技术标准、专著。为上海制笔行业在质量、花色品种、创汇额及工艺装备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是制笔学科带头(摘录)

    十一、汇编出版制笔专业资料

    根据行业技术进步,人才培训和使用方便的需要,随着资料的积累,在我退休前参与了技术资料?正编工作,其中有:

    (一)《书写和绘画材料》

    1993年原轻工业部俞福良局长约我编写《书写和绘画材料》一稿,作为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化工百科全书》中的一个条目。经整理编写分:书写工业的发展、中国墨、墨水、圆珠笔和油墨、记号笔和墨水、铅笔和铅笔芯以及经济概况等内容。已列入《全书》第14卷,于1995年出版。本文审稿为韩家鼎同志。

    (二)《制笔办公机械生产设备手册》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轻工业技术装备的现状和发展,原轻工业部计划出版一本《轻工业技术装备手册》的大型工具书,于1990年3月成立编辑委员会,并要求轻工各行业成立编辑委员会负责本行业的编写任务。这时我正好担任中国制笔协会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主任,协会领导就把有关制笔和办公机械行业的编辑工作交给了我。

    制笔办公器械和文教体育用品的生产设备合并为《手册》的第23篇,中国制笔协会负责制笔、办公器械生产设备(第一分篇)的编写。

    参加这一工作的主编、编审人员有:林盛梅、陈书根、滕名达、葛传真、陈荣中、赵松生,、吴连荣、卢元琦、贺鸿祥、龚森浩、李瑞璋、王荣泉、王松乔、林传芬、周妙发、陈均辉、陆志祥、黄芝卿、曹长春、杨月亭、蒋中南、陈平、钱文杰、章翠风。非常遗憾,卢元琦和王荣泉两同志没有看到本书的出版就因病早逝,我在这里特别提起他们,主要是对他们热心为行业多做有益工作的怀念和敬意。

    《手册》共6卷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第23篇列入第6卷。

    (三)《自来水笔结构原理与设计文集》

    文集汇编了195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课题《自来水笔结构原理的总结》和《中国制笔》从1981年起至1994年为止发表的有关自来水笔结构理论、产品设计、质量测试以及行业展望等21篇著作,约25万字。文集也有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以便于向国外交流。写稿人员有:裘祖干,赵松生,郭善淳,陈其木和我。

    (四)《木杆铅笔制造文集》

    改革开放前我国铅笔厂仅约30家,到“八五”计划末期大小铅笔厂已超过百家,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约半数以上出口国外,但产品主要处于中、低档水平,创汇率低,难与国外产品竞争,所以可以说我国铅笔工业正面临国内原料紧俏,而产品在国外遭廉销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收集了从1980年到1995年这15年在行业内发表的文章,整理成册,供行业参考。本书由石力华,郑瑞君和我主编。

    (五)《脉动式活动铅笔的设计与制造》

    1983年10月全国第一次活动铅笔技术交流会中提出了由我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自行开发、实践的有关细芯活动铅笔的结构理论、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测试方法等一批有价值的论文,交流会后,经组织力量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补充而成。于1987年10月印刷出版,填补了我国活动铅笔专业书籍的空白。全书分绪论,脉动式活动铅笔的构造与原理以及零部件的设计。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有:曾则鸣、刘凤阁、忻福明、李树荣、刘根荣、孙乐然、王景珏、项贵鹏、吴光礼、戴天禾、王存林、鲍长根、陈荣中和我。

    (六)《自来水笔制造工艺》

    为加速培养轻工业后备技术工人,原轻工业部委任上海市轻工业局牵头组织上海制笔工业公司为《自来水笔制造工艺》一书的编写单位,由葛逸华主编,滕名达主审,马燮鸿审图。1988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七)  《圆珠笔设计与制造文集》我国圆珠笔生产在科学技术方面亦有了明显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产品结构原理,书写出墨计算以及油墨性能的测试技术开始受到重视,产品设计方法亦有了新的思路。

    2.碳化钨球珠,易切削不锈钢和铜合金,新油墨、墨水等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陆续得到应用,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国际圆珠笔生产先进设备,先后引进,机种齐全,配套用工具,夹具和辅助材料,在社会各方的协作下,国产化成果明显。

    4.通过出国考察和进一步了解国外现状,我国圆珠笔企业主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提高我国圆珠笔工业技术水平有了更多的共识。

    我国圆珠笔生产技术虽然在这经济转型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生产的快速发展,国内圆珠笔装备厂和配套件生产厂大量涌现,都需要有一本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书籍作为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和进修的参考资料,以有助于人员素质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限于条件,这本书虽整理了初稿,但未出版。

    (八)《制笔技术词典(手册)》

    我国已经成为制笔生产出口大国,大家都希望有一本能了解制笔生产技术和专业名词翻译的常用书,这是我们编写《制笔技术词典(手册)》的目的。早在1996年起我们曾设想编写一本《制笔技术词典》的工具书,并为此收集有关资料,以后经研究认为编写《制笔技术手册》更为合适,但原有资料通过改写仍可利用。

    近年来上海制笔行业有一批退休的高级技术专家,他们有能力,亦乐意为行业再作贡献,经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纺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成立《制笔技术手册》编写小组,同时聘请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轻工业研究所退休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协助编写。

    预计书目主要为:

    1.概述

    2.笔的发展和品种

    3.书写名词定义和笔的性能

    4.笔的结构原理和设计
   
    5.制笔用原材料

    6.笔的零部件和加工

    7.制笔技术装备和模具

    8.书写材料

    9.制笔表面处理

    10.笔的技术标准

    11.附录

    由于工作量较大,特别需要行业基础标准和技术法规,还需继续收集资料才能出书。

    (九)制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制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包括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和墨水四个专业组,行业内参加编写人员较多,经中国制笔协会推荐由陈荣中,陈有为和我为主审。我亦参加了2004年7月在上海青浦为教材编写的第一次会议,会后我编写了一份《编写建议》以及自来水笔制作工培训教材的《编写计划》和《教学大纲》。但由于我眼病突发,无法看书、写字,所以在当年后期我就不再参加编写工作。

    后记
    《我在制笔行业五十年》一文,依照我的经历,编写计划中原定:

    十二、担任中国制笔协会技术开发委员会主任

    十三、继任中国制笔协会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主任

    十四、关心建设中国制笔强国

    等共十四节。但根据目前情况,本文将不再连续,其主要原因是:

    (一)1983年中国制笔协会成立,我被推选为技术开发委员会主任。两年后,我不再担任上海制笔实业总公司技术行政职务,所以我有时间为协会多做工作的条件。根据当时轻工协会卢万章秘书长提出的“协会生命在于活动,动则成体,静则松散”和制笔协会于庆祥理事长的“如何发挥行业知识分子的作用?” 作为技术开发委员会的工作要求,明确技术开发委员委重点是搞好技术交流工作,这使我在第一届任期内不但参与了历次的全国性行业技术交流活动,亦使我结识了许多制笔厂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我已在协会成立20周年时写了《回忆技术开发委员会的几次技术活动》一文(载《中国制笔》2003年第1期)。

    中国制笔协会(丹东会议)以后,我担任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主任,原因是我过去在行业中较多时间从事原材料生产。这时正是我制笔行业小型笔厂大量涌现的时期,许多制笔零部件厂大多是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许多零部件缺乏行业统一标准,而新的零部件已经生产但标准尚未制订。而装配生产厂,属原轻工行业的仅一家。就是原材料生产厂,亦面临产品改型扩大应用范围的过渡时期。所以这时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的主任任务很重,但却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只好摸索着前进,记得单单为了做好会员人会工作,就经常外出,东奔西走。我已在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时写了《回顾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委员会成立初期的几项工作》一文,  (载《中国制笔》2003年第2期)由
于以上两文,对我在中国制笔协会的工作已作了详细的记录,原计划想在此基础上改写,现在只好待以后再整理。

    (二)1996我从上海制笔实业总公司退休,正值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艰苦的谈判之际,当时有关WTO的各种游戏规则和对中国企业进入
WTO后的各种研究报告以及各行业为中国“人世”而作的对策讨论等专业书籍、期刊文章大量出现。根据深化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我亦搁置原来专业、重新学习,转而收集WTO的有关资料。关注的焦点是我国加入WTO对我国制笔工业究竟会有什么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人世”后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面对?因为这时我还担任《中国制笔》编委会主任,所以我就根据新增的知识,针对行业实际情况,分专题编写成文章,在《中国制笔》上连续发表,这亦是我以后为编写建设中国制笔强国相应建议的初稿。

    千禧之年来临,中国制笔协会以高峻诚为理事长的第五届、六届理事会成立,中国轻工总会和制笔协会领导提出要实现中国从制笔大国转变成制笔强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制笔》为此增辟专栏在行业内发动大家献计献策。

    建设制笔强国牵涉面很广。根据中央“科技兴国”主战略,要建设中国制笔强国亦必需抓住科技和教育两件大事,所以写了《谈建设制笔强国》一文(载《中国制笔》2003年第3期)。由于我已退休近十年,对行业实际情况逐渐生疏,在没有新建议的情况下,计划把该文作为关心建设中国制笔强国的心愿,列入《我在制笔行业五十年》一文中。
    (全文完)


2006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