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刘世锦演讲实录,经思客编辑整理: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尽管我们国家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最大的产业,超过了制造业,但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竞争力的基础仍然是制造业。
前几天特朗普被选为总统,是出乎意料的,他讲了一句话,说让制造业重振美国,让已经去往其他国家的制造企业回到美国。这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挑战!目前制造业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今天想讲讲新常态下的中国制造业。
经济要触底,先要这三只“靴子”落地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经过过去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新常态,对这段时间的变化应该怎么看?怎么想?政府、企业家各种想法都有,比如有些人可能还想着,再熬上几年,经济还能进入高速增长,但那基本不可能了。
我简单说一下过去的三种框架,第一种观点是周期性的波动。所谓周期性的波动,高一阵,低一阵,现在低一阵,已经低了六年,过去是两位数的增长,现在是7%不到。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离美国这些前沿发达国家距离还比较远,还处于追赶期,我们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比如7%、8%的增长速度还能搞个二三十年。第三种观点,是我本人的观点,就是增长阶段的转化,由10%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这个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经济理论分析,都能得到支持。
我们经济的回落是转型再评估,也就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是两个不同平台之间的切换。过去六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处在切换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所以下行的压力一直是存在的。现在我讲的是接近底部了,主要看三个需求指标:从需求上来看,我们过去长时间的高增长,主要是高投资,而高投资主要是有三大需求支撑的,第一出口,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房地产。高投资要触底,这三大需求也要触底。我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三只“靴子”要落地。
出口过去是高增长,但这样的势头已经转变。从国际上来讲,贸易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内因,就是国内的出口产业,我们的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上升以后,中国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这个也符合国际经验,其实它也是必然的。
就基础设施来说,它占投资比重最高时的峰值在2000年左右,过去几年基本是一个回落的态势。但是它是我们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工具,所以下行压力比较大。
第三只“靴子”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经过多年发展以后,也开始出现了回落。我们的判断,它不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的波动,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波动。为什么?因为城镇居民的历史需求峰值,也就是房地产投资的最高点已经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就是逐步地下降。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今年房地产又火起来了。但是我本人的判断是,从房地产大的投资格局来讲,历史需求峰值出现,房地产出现历史性拐点的可能比较大,近期房地产投资的回升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几个月以后会逐步回落的,而且最近已经在回落。我们估计大概再过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将会恢复常态。这样房地产这只“靴子”也触底了,三只“靴子”都触底了。
与此同时,供给侧因为三大需求下降,也在进行调整,但是速度很慢,所以出现了产业过剩。这导致了生产价格指数出现了多个月负增长,由于价格下降幅度太大,我们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在下降。有些企业不赚钱了,日子不好过了。尽管9月份出现了积极的现象,生产价格指数经过五十多个月的负增长以后,由负转正。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润也是恢复了正增长,大多数工业行业目前利润都是处在一个上升的态势。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以前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去年四季度行业中最好的企业主营业务出现了亏损,一个行业最好企业的主营业务都出现了亏损,价格还能再跌吗?不大可能了。但是再过一段时间,房地产回落以后,它对这些工业部门是有影响的。这样到明年的时候,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幅度也不会太大。
总得来讲,供给侧现在看起来也出现了触底的一些迹象和信号。但是我认为讲接近底部和真正触底是两回事,触底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验证,才会逐步地找到。而经济是一个增长平台的转换,由原来的平台转向另外一个新的平台,所以触底确切含义是讲它不会再下降了,它要稳定了,逐步走到一个新的增长的平台。
增长速度虽然下降了,但是我们经济基数比过去大多了。这个平台并不是中国经济不景气的表现,它是中国经济很正常的一个状态,而且我们要争取有质量、有效益持续的增长。这个平台在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期,会保持一个稳定,为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一些发展目标,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逼出来的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经济下行,企业才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下行带来的结果就是竞争加剧,竞争加剧以后就带来分化,分化以后才有转型升级。我们现在经常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开几次会,下几个文件,或者我们企业自己做点什么就能实现的。它是逼出来的,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去搞转型升级,都是逼的没办法了才转的。用过去的办法搞不下去了,你才有这个主动性,不转不行。所以对经济下行,我觉得不完全是坏事,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好事。不下行,就没有转型,就没有创新,它不下来就不会上去。
我注意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十个企业都能赚钱,但前两年下行压力比较大,可能普遍都不太景气,有些企业比较好,有些企业还是不行,就已经出现了分化。最近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分化,是中国经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在这个时候,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体制的竞争力。
企业的减法: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我想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企业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策略都是扩张,为什么?机会太多了。现在必须要做减法了,搞清楚什么东西不能干,这叫聪明人。要干自己能干的事,这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开始转型升级了,集中力量搞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个专业化水平就起来了,整个制造业就提升了。
这个过程我想还有一点,不要以为一定要搞新的东西才有出路。其实所谓的转型升级,大部分还都是在传统产业里把技术水平、产业链提升。发达国家搞的不错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产业升级的重点不是搞新产业,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老经济、传统产业,产业新旧与有无竞争力是两回事。
中国将来不会在所有产业中都具有竞争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在相当多的行业,比其他国家有优势,我们要要拥有稳定的、长期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行业和企业是谁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要市场竞争给出答案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竞争环境,这个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