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在何方

  近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通过对10个国家青年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国青年群体对认知中国文化有着强烈意愿,《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上仍有改进空间。


  接触中国文化旅游是首选


  《报告》数据显示,有73.2%的外国青年选择通过文化旅游来接触中国文化,这也是5种接触中国文化方式中的首选;有73.1%的外国青年选择了通过人际交往的途径来接触中国文化。


  “登到长城顶峰后,看到下面的美景我忍不住流下喜悦的泪水。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来自坦桑尼亚的20岁女孩塞西莉亚激动地说。像她一样,许多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人文风景心驰神往。


  讲起自己在中国期间的改变,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流的韩国学生许琇晶说:“我在中国认识了一些好朋友,通过他们了解到一点中国文化,才发现以前看到的一些对中国的描述是不对的。”


  “在许多西方游客的印象里,中国过去是、现在仍是奇异而陌生的,特别是在建筑、音乐和艺术等方面,与西方人所熟悉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澳大利亚姑娘安明这样说。所以,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展更多让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势在必行。


  加强传播效果渠道需拓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认为,文化“走出去”,其目的在于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这种文化必须能够让“他者”信服,其次要让对方在接受的同时,还能与我们共同分享。只有这样,“走出去”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报告》显示,外国青年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产品是文化旅游产品(59.0%),而对其他4种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剧、艺术演出和游戏产品)的选择意愿都与第一名有明显差距。但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中国青年最感兴趣的外国文化产品中,电影、动漫、小说等文艺作品却是名列前茅。这之间的区别,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产品策略上需要借鉴的。


  另外,报告表明,互联网(62.9%)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文化的首要信息渠道,但中国目前在线上组织的中国文化活动、宣传的中国哲学理念数量少、种类单一,与外国人喜欢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产生了错位。所以,中国有必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技术与内容上的进一步改进,以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


  讲述中国故事用“世界语言”


  面对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有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文化“走出去”,要考虑受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多是在“看热闹”的阶段,所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就比阐述“符号”“理念”更具亲和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则认为,像好莱坞电影这样,能够瞄准不同文化背景中受众共同需求,就非常值得借鉴。我们要利用文化上的“世界语言”,去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此外,文化“走出去”也可以借鉴经济“走出去”的经验,做好国际文化市场。金元浦指出,国际文化产品是依据市场需求制作的,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缺乏有针对性的商品,特别是精品力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李小牧也认为,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变外国民众“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以此来创作适应海外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商业化运作能力,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国际文化市场主体,在文化“走出去”中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

 


2016年07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