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胸怀博大 天地广阔

   

在生命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面对人生,有的人总是以愉悦的心情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与人为善的乐趣,内心深处感受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总是真诚地感谢命运。而有的人终日为生计所累,他们无心去体验人生的美妙,生命的阳光会带给他们短暂的幸福,而他们大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命运的艰辛。更有甚者,生命对他们来说只是沉重的枷锁,往往被无尽的困惑、烦恼、痛苦或绝望所笼罩,无法解脱,总是感到幸福的时光稍纵即逝,从而产生了人生苦短之感。其实,生命赋予每个人一生大约是30000天,而这30000天中,你需要用30岁以前的约10000天时间去成熟与强大,绝大多数人还需要用60岁后的近10000天时间去安享晚年。属于你的黄金时间事实上只剩10000佘天,而这10000余天中除去休息等时间,真正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效时间仅有6000天左右。这30000天不会因某人的快乐而增加,也不会因某人的痛苦而减少,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且它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成本。但为什么每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会不一样呢?
  
  我们知道人生的意义在于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职责的行动才是真正的行动,忠于职责的道路就是通往良知、自由和光明之路。职责不仅指社会职责,还指家庭职责、生活职责等,大到如何为社会作贡献,小到如何休息、娱乐、交友、锻炼,对家庭负责等,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忠于职责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拥有不同的心境。人的心境一般有充实、快乐、自在或圆融;也有困惑、烦恼、痛苦或绝望。假如一个人是以痛苦的心境履行职责时,实际上就等于生活在痛苦中,生命质量自然就低;而当一个人是以快乐的心境履行职责时,实际上就等于生活在快乐中,生命质量自然就高。
 
所以心境的
 
状态决定着生命质量的高低,而心境的状态通常取决于一个人的胸怀。当一个人的胸怀狭窄时,就会以困惑、烦恼、痛苦,甚至绝望的心境去履行职责,面对人生;而当一个人胸怀宽广时,就会以充实、快乐、自在甚至圆融的心境去履行职责,面对人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胸怀决定了一个人在忠于职责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心境履行职责,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

    那么为什么人的胸怀会有宽窄之分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体现在具体的思想和行为上,就形成了不同层面的胸怀。因此通常我们可以用胸怀的层面来衡量一个人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我认为胸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姑且称为胸怀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始终“私”字当头,心中只容得下一个无限膨胀的“自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随之产生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  以此为基础。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胸狭窄之人;第二个层面的人,因受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约,被动地接受。虽然体现出来的行为是正确的,

    但其思想上却并不认同。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不一之人。第三个层面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这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一定符合客观规律。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地善良之人。第四个层面的人,他们能以健全心智依道而行。道,就是规律,是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依道而行,就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以遵循规律、顺应法则为出发点。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胸怀博大之人。

    对于这样的阐述和划分,可能比较抽象,就让我们用身边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平凡、真实的事例来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不同的胸怀层面,就会有相应的心境、思想、行为和生命质量。

    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必然要承担起父母的职责,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然而由于胸怀层面的不同,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大相径庭。第一个层面的父母,出于私心,认为养育子女是为了让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一切都围绕自己的将来出发,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最终不仅得不到子女的尊重,还可能贻误后人;第二个层面的父母,教育子女,表面上是为他们的未来着想, 实际上是希望子女成才后能够对自己有所裨益,把教育子女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方式,最终也得不到子女的尊重;第三个层面的父母,出于对子女无私的爱,内心真诚地希望他们有所作为,但在行为上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会溺爱有余,方法不足:第四个层面的父母,旨在树人,遵循子女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子女心智的健康,把教育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儿女在一种积极、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最终把子女造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面分析的是广个身边亲人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同事和朋友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分析,对待陌生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如此,让我们分析时常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盛夏的傍晚,在一辆郊区公共汽车上,工作了一天的人们都感到有些疲乏,想借这短暂的旅程休息调整一下。这时一位面色痛苦的中年父亲牵着一个哭泣的男孩上了车,男孩的哭声回荡在整个车厢内,打破了原有的安静。这时,第一个层面的旅客,就会抱怨和恼怒,认为打扰了自己,粗暴地指责父亲没有管教好小孩;第二个层面的旅客,内心虽然也不悦,但碍于情理,只好克制住怒气,痛苦地忍受着;•第三个层面的旅客,听到小孩哭,善良品质自然流露,产生出一种同情和关注;第四个层面的旅客,听到小孩哭,再观察到一旁父亲戚然的面色,睿智地分析这后面一定有一个令他们悲痛的原因,内心产生的是一种理解和慈悲。

  由此可见,不论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不一样的胸怀层面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对人如此,对事也一样,不同层面胸怀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思想和行为也会不同,让我们举一例进行分析。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永远难   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申奥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当时对这件事不同胸怀层面的人又会怎样呢?第一个层面的人认为,申奥成功与自己无关,

    自己的生活不会因此有所改变,自己也不能从中获利,因此漠不关心;第二个层面的人认为,申奥成功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但看到身边的人都积极地为奥运庆祝、做准备,只好无奈地装出一副关心的样子;第三个层面的人,对北京申奥成功,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第四个层面的人,欢庆之余,睿智地认识到北京申奥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是国际奥委会顺应社会潮流做出的正确抉择,充分证明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并深深地感悟到,一个国家的昌盛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强大,而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有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

    上面谈到的这些事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胸怀的这四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并且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总结,进而提高自身的胸怀层面。要知道胸怀不会截然在某一层面上,可能会偏重某一层面,或在两个层面之间,也可能兼而有之。同时,也要知道我们某些方面胸怀是在高层面上,而在另一些方面,胸怀又是在低层面上。只有能真正领悟其中精髓并不断加强自
我修炼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升,最终在人生众多方面达到胸怀博大、天地广阔的境界,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语言和文字只是思想的载体,能够领悟多少,关键在于悟性,正所谓“万事万物一点通,唯有悟性真功夫”,我认为下面六个方面的自我修炼对于胸怀层面的提升尤为重要:

    第一、要有远大的志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就是长远志向的思考和谋划。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会终日被眼前的利益所累,得失所绊,是非所困,胸怀层面就低,就会怀着困惑、烦恼、痛苦或绝望的心境去履行职责;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就会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并将自己的全部心智与劳作投入到志向的实现上,不会受眼前的利益、得失和是非所左右,清楚地知道眼下“忧”,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此胸怀层面就高,就会怀着充实、快乐、自在或圆融的心境去履行职责。

    第二、要有仁爱之心。

    众生皆为生命共同体,若只知私己而不知仁民则悖于此道。故当牢固树立众生平等的思想,做到仁者爱人,则求仁则人悦。只有不断增进自身的仁爱之心,才能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进而才会从内心深处理解人、宽容人、欣赏人、善待人。

    第三、要有感恩心。

    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对于一个不怀感恩的人来说,他总抱怨生不逢时,命运不公,即使让他拥有再多的资源,内心都还会认为上苍薄待了他;而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总认为命运厚爱自己,唯恐自己做得不够而愧对周围的一切,想的都是自己每天所进之食、所着之衣、所拥有的一切与自己每天所出之力、所做之事、所尽之责是否相称。因而时时感谢你我、感谢命运,感谢生活中的一切,他满眼看见的都是生机和活力,并将感恩之心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要换位思考。

    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他人的所作所为不能理解和宽容。其实如果能够时时处处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会站在他人的条件和环境,按他人所具有的胸怀层面去换位思考,就会真正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做到将心比心而真正明白:我若是他,我也会这样想和这样做,因而就不会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到奇怪,甚至怨恨,自然也就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第五、要把学习作为终生的职责。

    古人说:人有六种美德,但如果不始终好学深思,就会带来六种弊端。心地仁厚,但不爱好学习,就易受人愚弄;爱好知识,但不爱好学习,就会轻浮而无根底;诚实守信,但不爱好学习,就易轻信,贻害自身;坦率,但不爱好学习,就会说话刻薄,得罪人;勇敢,但不爱好学习,就易惹事闯乱子;刚强,但不爱好学习,就易胆大妄为,狂妄不羁。具有优秀美德的人如不加强学习,都会有弊端,何况还没有具备优秀美德的人呢!可见学习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即文章”,只有那些爱好学习,并且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才能与时俱进。
第六、要有奉献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倡导敬业奉献。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如何,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方式做到为社会服务。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一定会做到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光明磊落,情操高尚,一身正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地坦然,思想豁达,淡泊名利,乐于贡献,进而达到“成就社会,服务民众”的较高境界。

 


2011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