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师傅自己也记不清修了多少支钢笔
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盖鸣霆) 打开文具盒,轻轻拿出一支英雄钢笔,然后吸足了墨水在一整张的白纸上纵情书写。这样的一幕,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曾经是熟悉而亲切,可是,在今天,这一切却都已然如一场怀旧电影般遥远而模糊。
盛春风,一位来自嘉祥县疃里镇的普通农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坚守他的修笔梦想已经整整24年了。什么风吹雨打,什么披星戴月,这些词在他的面前都显得太过苍白。用他的话讲,“我这一辈子就注定与钢笔结缘”。
因为爱书法所以爱钢笔
现年55岁的盛春风生于1956年。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他生下来没多久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欠收、粮食短缺,他说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从饥饿中挺过来的。可尽管如此,他还是特别感谢自己的爹娘。虽然当时他们生活非常贫困,但在他8岁的那年,背着一个用老粗布缝成的书包,还是走进了村里唯一的学堂。“由于家里贫困,所以我特别珍惜上学的机会。我总觉得,像我的老师那样能够给学生们讲课,能够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用锃亮的钢笔写出一手好字,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盛师傅说。也就是从那以后,盛师傅开始用心写字、练字,并且在这种写字、练字的过程中对钢笔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感。“钢笔同文房四宝一样,都是文化的象征。有了钢笔,人就没那么俗了。”盛师傅说。盛师傅告诉记者,从爱上写字到爱上钢笔,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他收集的30多支优质钢笔里,英雄、永生、金星……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可相同的都是盛师傅对他们的浓厚感情。
因为爱钢笔所以不言苦
钢笔收藏的多了,盛师傅的烦恼也来了。如果有一天这些钢笔坏了怎么办?别人不会修怎么办?修不漂亮又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辗转反侧,更让他奔赴曲阜拜师学艺。在跟着老师孔文凡学了几年后,盛春风于1987年干起了修笔这个行当。一开始他只是在自己村里修,慢慢地,为了更好地养家糊口,他就十里八乡换着地点去修。
为了能够在孩子们上学前就赶到学校收集钢笔,盛师傅通常四五点钟就起床;而为了在孩子们放学前把修好的钢笔送回去,他又只好六七点钟才回家。一辆自行车、一个小木箱成了盛春风所有的行头,两个凉馒头、几碗白开水,成了盛春风一天的美餐。”有一次我回家晚了,碰巧遇到了一位醉酒司机。当时他一下子把我撞飞在路边,头也猛地碰在一块大石头上。当我醒了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那一次,我整整在医院住了40多天。直到今天我的腿走路还不利索,头也是经常的晕。”盛师傅说完这段话,又重新拿起工具箱里一大包备用的零件,然后一边慢慢地挑选,一边感慨地说道:“哎,或许这就是命吧。别看我现在过得跟个要饭的似的,可还是一天都闲不住。这钢笔啊,一天不修就浑身难受。”
因为不言苦所以很幸福
现如今的盛师傅由于受伤的原因已经把自己的小摊固定在了市区南北晁家街的一座小亭子前。他说他租住的那间小屋每月只需100元。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除了一张床还像那么回事以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件像样的家具。不过盛师傅说,从嘉祥到济宁,再到今天固定在南北晁家街,他已经很知足了。尽管没有独立的门面,也没有一张广告宣传,可是就这样静静地在一个小巷子里修钢笔,也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
盛师傅的修笔技术很好,钢笔拿过来不用拆,只要在纸上这么一划,他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至于钢笔的种类、型号,更是闭上眼睛就能说上来。修好了笔之后,盛师傅总是让顾客试试,老顾客嘿嘿一笑:“根本不用试,您的手艺,拿过来就好使。”此外,由于到盛师傅那里修钢笔的多是些学生或者中老年人,他收的价格也都很便宜,少则一元钱,多则七八元。有时小孩子取完钢笔发现没有带钱,他也会大手一挥,“拿去用吧!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再送过来!”
现在,盛师傅已经成了整个南北晁家街住户的老朋友。盛师傅不忙的时候,邻居们就坐在他旁边天南海北地聊。盛师傅忙的时候,邻居们就静静地站在一边看。临末了还不忘向修笔的小伙子或大姑娘说上一句:“盛师傅修的钢笔,您就放心吧!”
盛师傅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别的就什么都不想了。至于收入,能吃饱饭就行;至于徒弟,自己的孩子都不想学,更何况别人的孩子呢?所以,趁着现在还能动,就赶紧的多修上几年。要是哪天动不了了,也就该退休回家了!”
说完这些话,盛师傅又把摆在面前的钢笔拿在手里,而刚刚放学的孩子们也把盛师傅团团围住。盛师傅的小摊又像以往那样忙碌了起来…… 来源:济宁晚报
201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