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恋物的时代。但是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些什么?编者于是邀请了50个生活在世界不同城市、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创意人士,各自挑选一件他们认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的日常物件,还得讲讲各自的理由。好玩之处逐渐展现:诚然,物件本身的独特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如何与它们建立长久而深入的关系。也因此,哪怕是再不起眼、再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可成为生活亮点。
Marc & Chantal设计的创办人MarcBrulhart选的是“白纸张”,因为这是他“所有创作的起步点”;概念店Kapok店主卡斯特挑了几年前在巴黎圣何诺大街的AstierdeVillatte店买的马克杯,这不仅因为AstierdeVillatte总是设计简单,实用而略有瑕疵,而且“每天记得喝水是件很重要的事!”;我所崇拜的赵广超老师干脆选了三副眼镜,分别用来看“喜欢见的人”、“看怎也看不完的书”和“应付没办法不应付的电子屏幕”;时装设计师田山淳朗认为是Rhodia牌子的笔记本和Montblanc钢笔;设计师、策展人王序举了从不离身的香烟;靳埭强选择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宣导者吕寿琨的手稿,这本一直存放在他书架上的讲学手稿,改变了靳叔的艺术之路,使他开始追求创新承传……
大多被选中的物件并不昂贵,比如无印良品的钢珠笔、传统羊毛毯等等,不特不贵,有些甚至是十分廉宜的物件,像是小熊蜂蜜瓶、回纹针、宜家蜡烛。艺术家白双全选的是某年某月在香港商务印书馆沙田店买下四本书所拿到的发票,发票上四本书的书名第一个字串起来是:我/在/想/你。于是这成了他送给未来太太的情书。导演严浩选的是“父母亲的字”,他说世上一切名人字画,再珍贵,也没有父母留下的字珍贵。北京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推举的则是他17岁时奶奶为他织的挂毯。比较另类的还有舞蹈家帕索南的“护照”等等。
这本附刊其实最好读的部分,即是这些日常物件之所以被选中成为创意人士心目中可以改善生活的代表物的原因。编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与身边事物建立深厚关系其实与和周围人群进行沟通进而了解包容实是一体两面,异曲同工。发现日常之物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的契机,其实寻找的可能正是匿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追求和渴望。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09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