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科技帮扶促调” 中国制笔之乡

  最近几天,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旭“忙坏了”,作为主管产学研的副校长,他每天要接待“数不过来的”前来“要项目”的企业。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南京市工商联组织30多位企业家到南京工业大学,而乔旭带着几十位教授与他们详细商谈技术合作事宜。同样忙碌的还有浙江大学的胡树根教授,他被多家企业点名求教,争相邀请他担任企业的科技辅导员……

  这是自3月26日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提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号召后各地的一个缩影———在极短的时间里,科研人员,企业,科技管理工作者行动起来。

  4月3日,江苏省召开了全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动员大会,就在同一时间,浙江的“科技帮扶促调”行动也有条不紊地展开。“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乔旭说。

  在与科技人员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尝到了甜头,分水制笔便是其中的一个。作为浙江省桐庐县一个普通的山区小镇,分水是一个制笔的王国。这里每年能产65亿支笔,当地人开玩笑说,分水让世界人均拥有一支笔。

  早在8年前,分水制笔业就面临核心技术缺乏、附加值低的问题。在笔产品“金字塔”中,与用于中高级商务的中性笔和水性笔相比较,分水制笔企业生产最多的油性圆珠笔始终处于最低层。

  2001年,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应运而生;2003年,还是与浙江大学合作,分水成立了桐庐笔用油墨研发中心;而后成立“桐庐县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平台,分水制笔企业与浙江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围绕制笔业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有了浙江大学的科研力量作后盾,分水制笔业节节攀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值从2001年的4亿多元上升到现在的33亿。分水镇副镇长余红坚说:“现在我们还有了无尘液态粉笔、用玉米秸秆制笔等多种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正为分水镇渡过经济危机发挥了作用。”

  在众多帮助分水镇实现技术升级的专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胡树根教授,他是浙江省科技厅派往分水镇的科技辅导员,也是科技帮扶调行动中的科技小分队领导者,在分水制笔史上数次重大的技术攻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余红坚说:“分水太需要胡教授这样的人才,当政府派遣科技辅导员时,我们的企业一致要求一定要胡教授担任。”

  对于胡树根来说,从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走向一个制笔的小镇并不如别人想象的那么艰难,他说这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途径。他拿着最新研制的各种笔向记者展示,言语中充满骄傲。他说,怎么提升65亿支笔的品牌价值,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而现在,我觉得自己任务更重了,因为我在做的不是完成具体项目,而是对数百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技术帮扶。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胡树根前往宁海给企业讲技术,结果几十个人的会议室来了140多个人,根本坐不下,“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企业有多么需要我们”,他说。当然,胡树根走向企业给他带来的不只是“成就感”,来自企业需求的研究线索让他的科研工作更接近实践,更上一层楼,从而各种奖励、项目接踵而来,发明专利与学术论文齐头并进。

  调研中,江苏、浙江有众多如分水制笔一样依靠科研人员的帮助走向成功的企业,也有数不清的如胡树根一样服务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科研人员。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新天地合作,12名正副教授、63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走出校园,把课堂和校舍搬到企业,新天地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料销路广泛,产值迅速过亿,双方共建的研究机构最终成为国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金陵药业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28名课题负责人深入企业,最终完成合作项目24项,联合培养硕士8名、博士3名,发表国外高质量论文10篇,国内高质量论文15篇,申请8项专利……正如乔旭总结的那样,“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来源:科技日报 


2009年0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