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不是降息,是利率更加市场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欧阳晓红 这只是开始,后续接力改革会在路上。

8月17日,中国央行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无论是8月5日的人民币汇率破七,还是推出LPR新机制,可能均旨在创建适宜当下内外复杂宏现环境的货币条件,为经济提供缓冲器。前者,摆脱“浮动恐惧”,增加汇率弹性;后者“修渠”,它不能替代货币或其他政策,但可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为日后可能的小概率极端事件未雨绸缪,以期熨平风险洼地。

现在,不管是迈出利率并轨的第一步,还是利率市场化日趋完善,旨在“修渠”的LPR新机制已搅动一池春水,尤其是撩拨了银行的心思。

是的,中国央行悄悄干了一件大事:动信贷利率基准的锚,以动金融机构的奶酪,打开了金融机构给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我们可从央行答问中发现某种信号: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LPR新机制不啻为一次温和的全覆盖改革,将其解读为一次特殊的“降息”是偏狭的看法。它可能将有一个难以预期的磨合过程。不妨参照2015年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经过1年至1年半的磨合期后,央行与市场的沟通才变得通畅。

从8月20日实施的报价结果看,当日一年期LPR报4.25%,较之前下行了6个基点;这意味着借LPR尝试打通流动性梗阻的央妈成功“踢球”,未来可期。

之前的信贷机制是:贷款基准利率+不同企业的信用风险;按照新机制,LPR=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Z(Z代表18家报价行上报的“加点”平均值)+企业不同的信用风险。6个基点的下行昭示银行目前或不愿过多“割利”,但迈出了第一步,且推动过程中,央行会将银行贷款纳入MPA考核,即宏观审慎评估予以监督。

别小看这6个基点,未来不排除会比这高,若中国流动性梗阻被疏通。当然,既然是利率市场化,其上行或下浮均有可能,市场化配置资源才是根本。就此而言,此次LPR无关“降息”,但关乎微观个体的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能力。

始于1996年央行取消拆借利率管制的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至今仍未走完。目前现状是:于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开始,贷款利率市场化行至最后阶段,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尚有距离,前次存款利率改革为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浮动上限。

实际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直是先贷款后存款。今年接下来的改革动作更多或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方向做文章。诸如,此次推出旨在构建利率市场化框架的LPR改革,就此项贷款利率改革自身而言,市场化机制建好之后方可调整利率水平,包括银行还要做好从系统到管理能力的各项筹备工作。

可以预期的后续动作或是:下调MLF利率、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从而匹配经济潜在增速的下行趋势。

但不管怎样,贷款利率的锚将更加市场化。在原浙商银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看来,LPR的执行效果还需要看市场的磨合。对于利率并轨,就银行资金成本来说有两方面:银行间利率与存款利率。而银行间短期利率,在流动性特别短缺的时候,会临时性高于贷款利率和银行间长期利率。

就市场影响而言,此次LPR新机制短期或会压缩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但中长期看,无论是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还是金融机构或将受益LPR改革。而面对这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持久战,LPR能否打通流动性梗阻尚待考量,这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主体的经营质量与风险管控水平。“水渠”修好了,水流更顺畅了,水大水小则取决于闸门。目前也不乏抢跑者,如浙商银行落地首笔挂钩LPR浮息贷款,利率降低约20个基点。但多数银行或企业尚未做好准备。

新LPR来了,高质量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匹配重效益、内涵式高质量增长的市场微观个体。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亦在加速出清。借贷双方有了市场化的计息基准后,它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活下去”。


2019年08月27日